买学区房缴高额费四处找人求人、陪读、辅导……“孩子上学,父母炼狱”,新一代的父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教育压力。裹挟众多家庭的优质教育资源抢夺战和重点园、重点校疯狂的圈钱运动时时在上演着——

择校负重 无奈之选 漫画作者 李法明
在北京,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大部分家长们就在择校这条路上一路狂奔。“拼爹,拼钱,拼命”,都是为了“拼重点”,而这几年择校费也是行情猛涨。
新学期已经开始了一段时间,择校大战也暂时偃旗息鼓。然而,择校之重,并没有让家长放下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孟母三迁”、“陪读占坑”……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有家长用“绞尽脑汁”“苦不堪言”来形容自己的生活。
“孩子上了学,对你的金钱、地位、智商、体能都提出挑战,缺一不可,必须是全能选手。有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快崩溃了,对不起,更残酷的事实来了,你还要坚持下去。”一位家长如是说。
上学先买房是“硬道理”
房子,房子!
孩子上学,和户口捆绑的房子已经失去投资或者居住的目的,成为重要的择校筹码。
新学期开始了,陈宇如愿进入北京海淀区中关村一小。
一切似乎落下了帷幕,但为孩子上学付出的艰辛仍然深深印在陈宇父母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陈东阳夫妇两人在朝阳区一家外企上班,今年儿子陈宇6周岁了。为了让孩子进入这所小学,夫妻两人几年前就开始做准备了。
趁着房价还没完全涨到离谱的程度,于是两人赶紧在属于中关村一小招生范围内的小区买了一套小房子。
“借钱,东挪西凑,到处求人,绞尽脑汁”,“看到房价下跌,想着自己身上的债务就会心惊肉跳”,“多亏提前行动了,要不现在这事根本不可能了”,说起买房,陈东阳丝毫不后悔当初的决定。
像陈东阳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父母们为了孩子不惜高价买房,重点中小学“片儿”内的房价像火箭一样飞速上涨,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破旧的蓝红砖房,剥落的水泥。
这就是陈宇所读的中关村一小附近笔者所看到的实景。
一位学生家长告诉笔者,蓝砖房是70年代,红砖房是80年代,但是价位差不多。笔者在小学附近的一家房产中介了解到,这里学区房每平方米大概在4万到5万之间。而非学区房房况明显好很多,每平米价钱却便宜1万。
“如果您单纯为了孩子上学,并不打算以后常住,建议您选择小户型的,以后不用了可以再卖出去”,附近中介机构的刘经理给笔者推荐了一套一居室,48平方米,240万。
这么小而且破旧的房子不适宜居住。因此,择校不仅推高了房价,还带火了周边的租房市场。租房广告在小区的墙上摞得很厚。
在一些家长看来,孩子上学先买房是硬道理。
“没有户口,其他的一切方法都不保险。”
一路疯长的择校费
2011年,北京市小学毕业生人数为10.2万人,至少有超过5万名孩子要通过其他途径参与到“择校”竞争中。
在择校竞争最为激烈的东城、西城、海淀,电脑派位外的众多择校方式入学比例已超过半数。
没有买到学区房,或者没有北京户口,家长的选择之一就是高额择校费。
李贤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挤进了北京市西城区一所重点中学。
李贤几年前随妈妈来到北京并在北京读完小学。为了让她上一所重点中学,妈妈费劲了心思。
“这个学校特别难进,得有人才行,前门不行,得走后门,一般的后门还不行。”
当笔者准备详细了解时,李贤妈妈显示出很戒备的样子:“我们是通过‘非法’手段进去的,反正就是把钱给熟人,他帮忙运作的,细节我也不了解,不方便跟您多说什么”。
她告诉笔者,一共大概花了12万。为了女儿上学方便,她把自己的房子租出去,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房子,每个月要交4000多的租金。
北京小升初硝烟弥漫,暗流涌动,最为人们所诟病,家长和孩子付出的辛劳也最多。与此同时,在小学入学这道关口,家长们也同样纠结着。
一份家长认为真实、却没有得到官方认可的北京市重点小学择校费一览表显示,位于前10位的学校,择校费从25万到8万不等。而与之相对应的是,2010年度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073元。最高择校费用已经接近人均收入的10倍。
笔者在海淀区了解到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在一所知名小学门口,一位来看孩子的家长告诉笔者:“这个学校太难进了,没人根本不行,据说,今年这里的择校费都涨到15万了”。
2010年底,教育部要求各地3年到5年基本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问题,但很多大中城市的中小学择校费用不降反升。最近一项调查比较北京初中生家长和小学生家长所报告的数额,表明近年北京“小升初”择校准备费用至少递增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