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沃尔玛超市沙坪坝区凤天店,工商执法人员正在超市检查假冒绿色猪肉(华龙网)
8月24号,沃尔玛冒出严重的假冒绿色猪肉事件。事实上,多个城市的沃尔玛店五年间因屡次违法被处罚了20次,仅今年1到8月就被罚了8次,平均每个月处罚一回,而刚被处罚完又出了更大的售假丑闻。那么,沃尔玛为什么敢这么一而再、再而三、屡教不改呢?重庆市律师协会副会长王国民认为,原因一是利益驱使,另外就是违法成本太低。(据央视《焦点访谈》)
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名店在华违法陷入了一而再、再而三、屡教不改的怪圈。今年初,因虚构原价、低价招徕顾客高价结算、误导价格标示等欺诈行为,受到公众怒责、媒体批评、行政处罚。按说,这对沃尔玛是一次严重警示。然而,沃尔玛把批评和处罚根本就没有放在眼里,今年1到8月就被罚了8次,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傲慢到这种地步,实在需要引起警惕了。
沃尔玛平均每个月被处罚一次的违法频率,目前在其他国家还没有发现。显然,沃尔玛还是那家沃尔玛,在中国频繁违法完全是由于土壤不同。笔者在这里所说的“土壤”有多层意思,包括制度土壤、政绩土壤、市场土壤等。
制度土壤可从两个角度来审视:一是制度本身缺乏威慑力;二是地方执法部门“心太软”。譬如,同样针对串谋涨价行为,我们的罚款标准最高是500万元人民币,而公众经常看到美国当局对价格违法企业的经济处罚高达上亿美元。例如,美国当局对串谋涨价的21家航空公司,处罚总额超过17亿美元,而我们对家乐福、沃尔玛的19家违法门店的罚款总额合计只有950万元人民币。
事实上,现有法律赋予了地方执法者更大的权力,可惜不见使用。根据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但在现实中,并不见使用这些有威慑力的“武器”,而常见的现象是,通报批评、几万或几十万的罚款,从未见按最高标准处罚。究其原因,就引出另一个问题——政绩土壤。
沃尔玛不仅是世界500强企业,还是世界零售业排名第一的企业。这样的商业巨头,显然很多地方政府都会很欢迎,不但可以用来炫耀政绩,还可以用来炫耀当地投资环境,此外还能增加税收。既然很多地方政府对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名店进行政策倾斜、处处照顾,怎么可能愿意去责令沃尔玛停业整顿、吊销其营业执照呢?笔者以为,某些地方政府出于政绩考虑容忍违法,就形成了适合沃尔玛野蛮发展的政绩土壤。
同时,目前的商业零售市场即市场土壤,也很适合沃尔玛野蛮发展。沃尔玛依靠资金优势、采购优势、优惠政策等支撑,在很多区域市场都形成了垄断局面,一方面压榨供货商,收取高额进场费、通道费、节假日促销费等费用;另一方面,又玩“标签游戏”、销售假冒商品。可以说,既不怕供货商拒绝供货,又不怕消费者“用脚投票”。遗憾的是,至今没有对这些国际名店进行垄断调查。
无论是制造了漏油事故的康菲公司,还是像沃尔玛这样的国际名店,在很多人的眼里都属于“店大欺法”,即由于中国法律法规不完善,处罚标准太低,助长了这些国际巨头的嚣张气焰。但在笔者看来,沃尔玛不仅仅是“店大欺法”,还在欺负中国供货商和消费者,甚至也在欺负某些软弱的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对此,我们绝对不能有“弱者心态”,即便是发展中国家,也要有起码的商业伦理和制度文明,发展中国家不等于就可以容忍某些国际巨头胡来。因此,必须警惕这些国际巨头得寸进尺。笔者建议国家价格主管部门对沃尔玛算“总账”,也建议司法机构对沃尔玛的售假行为进行司法查处。
来源:新华网 编辑:邓京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