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是加减乘除
作为故事消费的新兴领域,情感故事类节目多以生活中的现实故事为题材,以调解矛盾、理清关系等形式出现。节目中也常有各种专家、律师等提供意见,大多数故事看似得到“圆满解决”。
然而,正是这种结果值得担忧,情感故事节目把生活高度简单化,以为任何事情都能断清楚,都有标准答案。但生活远不是那么简单,并非自然界的因果规律,某一个因必然导致某一种果。实际上,一个问题,一个事件的最终形成,条件非常复杂,往往是各种关系长期、微妙地互动的结果。但是电视中的专家、律师掌握话语权,操纵观众和当事人,大说是非,最终总要得出一个结论、一个判断、谁是谁非、权利义务等。李河说:“只要稍具知识的人,就能明白这些节目中的结论和判断全不靠谱。”
电视节目中条分缕析,权利义务一条条分析下来,看似理性,其实并不恰当,李河说:“很多节目的确让权利意识深入人心,但坏处是让人们以为生活就是加减乘除,就是权利义务,最终造就的是大量的计算动物、经济动物。这就如谈恋爱,要用心,而不是光用脑,把两个人的权利义务算得清清楚楚,感情就完美了吗?显然不是。”
八卦让公共意识淡漠
当今的娱乐,是一个消费故事的时代,不仅谈话节目故事化,甚至是新闻节目,故事味儿也越来越重。
李河说:“作为一种媒体现象,追求收视率可以理解,情感纠纷固然能吸引眼球,但是无物美恶,过则成灾,偶一为之可以,让全国人民都去扒粪,就不好了。”
所谓的生活故事、情感故事,大多是是非而已,李河说:“我们的社会有太多的东西需要谈、需要探究,比如物价指数、分配公平、农民工问题,山区失学儿童等,但是这些涉及公共问题的节目,往往占的比例并不大,有些甚至做得大而无当,净是空话套话,反倒是这些是非话题,不厌其烦,巨细无遗。这一类节目受欢迎,有观众本身对生活的困惑,但多数还是因为窥探隐私带来的吸引力。”
正因为受欢迎,各个电视台的类似节目也多在晚上黄金时段播出,李河说:“轮番上阵,很多电视台都来,如同当年全国人民看韩剧一样,现在是全国人民说是非。这势必让整个民族显得婆婆妈妈,精神上非常狭隘。都去关注人家的八卦隐私,对公共事务和问题的意识更加淡漠。”
媒体该有自律精神
“收视率是万恶之源”,这句话长久以来都是争论的话题,情感故事类节目多数收视不错,这既是各电视台纷纷上马的原因,也是造假、演戏的动力。
然而,要改变这种局面何其困难。李河说:“如同海涅说的,一只猴子用吃自己尾巴的方式生存。媒体也一样,其实是在消费自己的资源,这是媒体很难跳出的圈子,也是媒体的困境之一。”
虽然自己消费自己,但使用的却是公共平台,李河说:“媒体首先应该有自律的精神,把他人的私生活当作消费品,不断廉价推出并不是一个公共平台应该追求的东西。实际上,也并非如此才能获得收视率,有很多更有价值的题材值得关注,也同样能够吸引人,问题在于是不是用心去做。媒体人也如谈恋爱一样,不要光用头脑,要用心,看到吸引眼球的,就一窝蜂地跟上,这可能会带来短期的经济效应,但不能让一个媒体真正做大。获得眼球只是一时的,只有获得观众的心,才是真正的强大。”
来源:北京晨报 编辑: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