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漫画:大连高尔夫球场用饮用水浇草,周围村民无水做饭
违规审批愈演愈烈
禁令之下,与人争水争地的高尔夫球场缘何依然能够大规模投入建设?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高尔夫球场的建设需要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审批,而大部分未经审批的球场基本上是以偷换概念的形式,由地方审批的。因此,违规建设的高尔夫球场要么借体育项目用地、生态园和绿地项目建设之名通过了立项审批,要么采取“以租代征”的方式规避土地监管政策,获得土地使用权开工建设。
7月29日,国土资源部通报了今年上半年12336国土资源违法违规线索和信访受理情况。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土地违法违规情况突出,举报和信访的比例较高,且违法占地现象所占比例居高不下,其中仅涉及违法占地、违规建设高尔夫球场的违法违规线索就达34个,比去年同期上升31%。
各地高尔夫球场建设为何高烧不退,愈演愈烈?各地为何有如此大的动力,不惜以偷换概念的形式建设高尔夫球场?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土地规划研究中心主任严金明认为:“这主要是认识问题和利益驱动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将高尔夫球场看作是拉动经济的好项目。从立项开始,开发商和当地一些部门就以各种名义掩人耳目,而建设过程中对农田、林地的侵占,相关执法部门则视而不见。
无论如何巧立名目、偷换概念,高尔夫球场作为大型建设项目,建成之后是藏不住的。即使绕得过事先审批,也绕不过事后监管。可它为什么就能如此明目张胆大建快上?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周孝正指出,高尔夫项目违规建设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违规成本太低,事前审查、事后监管环节都非常薄弱。其二,由于开发商立项有利益、监管部门监管有难度、地方政府发展经济有动力,因此一些地方部门对高尔夫球场青睐有加,认为对抬高土地价格、吸引外来投资、提升品位形象、繁荣地方经济等益处多多,因此对高尔夫违规建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使得有关球场建设和土地管理的一系列法规政策形同虚设。
各部委联合清理整治
据了解,在美、日、韩等国家,高尔夫是作为一项大众化的体育休闲运动加以推广和普及的。美国公众球场的比例高达八成,但其选址都有严格要求,譬如将荒地、滩涂、山坳、垃圾填埋场等一些不宜耕作的土地变废为宝,以提升地块价值。
而在我国,占用了大量资源的高尔夫球场已经对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影响。周孝正指出,对环境的破坏,对生态的侵害已成为高尔夫运动的困境。同时,如果禁令之下,我们依然不能阻止高尔夫球场的疯狂生长,遭到损害的将绝不仅仅是生态与环境,更有政策的严肃性与政府的公信力。
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特别强调严格依法依规管地用地,坚决防止违法违规用地反弹,要求发展改革、国土资源等部门抓紧清理整改高尔夫球场,严肃查处违法占地、违规建设高尔夫球场。国家发改委、监察部、国土部、环保部等十一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高尔夫球场综合清理整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开展高尔夫球场综合清理整治工作,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包括国土部、住建部在内的相关部委也已在全国范围内对违法高尔夫球场展开调查。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邓京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