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装可爱’,还在于这样一种语言已经成了一种‘圈话’,你若会用,就表明你属于某个圈子,比如很潮、懂幽默,拥有年轻的心态。有时为了表明自我身份,人们会刻意‘装可爱’。”研讨会上,一位旁听的学生这样解释。
潜意识“不想长大”
“往心理源头上追溯,这能够揭示出一代人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情感状态。”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陶寰说:“戏仿口齿不清的用语,有幼稚化的倾向,暗示了心理年龄的倒退。这是一种心态上的变化,我们这代人年轻的时候都渴望长大、渴望成熟,但80后、90后,怎么就不想长大,甚至追求幼稚了呢?大概因为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宁愿躲在大人的羽翼之下而不想直面社会竞争的残酷。承受不了挫折、一碰即烂的他们,曾经得名‘草莓族’。那些天真烂漫的网络词语会不会成为他们的安慰奶嘴?又会不会影响个人成长?”陶寰甚至担心网络流行词的幼稚化对使用者的角色认同产生负面影响——“男性女性化,女性儿童化,儿童宠物化”。
不过,也有学者指出,“萌”不是一种错,“能不能让网络流行语的‘萌’发挥一些积极作用?比如坚持说真话的纯真,对事情的发展总抱有美好愿望,对世界、对社会、对身边人则保持永远的善良之心。”
来源:文汇报 编辑: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