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成为主要受害人群
过去传统毒品的受害人,大多是受教育程度低的无业人员,但随着合成毒品的兴起,危害的最主要人群是青少年,合成毒品滥用低龄化现象越来越明显。新查获的滥用合成毒品人员中,平均年龄仅29.8岁,其中25岁以下的青年已近一半,滥用者中不乏公司白领、年轻商人甚至大学生等高学历、高收入的人群。
据介绍,合成毒品之所以让一些青年人沉迷,是因为它的某些药理特性符合年轻人和高工作强度人的需求。吸食合成毒品后,会在短时间内让人出现情绪高涨、体能加强等症状,一些年轻人误以为合成毒品有助于减轻工作和学习压力,还能让娱乐消遣更加尽兴。
合成毒品又被称为“俱乐部毒品”,这一名字也反映出合成毒品有着明显的“同伴效应”:“市场”多在青年人聚集的场所,由青年人之间邀请吸食。统计显示,97%以上的人第一次吸毒都是受朋友的“邀请”。为解决毒资,一些吸毒者会采取各种手段引诱他人吸毒。由于年轻人好奇心重,加之“身边人”并未出现传统吸毒者表现出的症状,让部分青年放心地吸食起合成毒品。
禁毒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禁毒法》明确提出,“禁毒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但不少普通市民依然认为,毒品离自己很远,禁毒与自己无关。“全民禁毒”,究竟怎么做才能真正发挥功效?
有关专家介绍,好奇往往源于不了解。普通市民要做到第一点就是了解合成毒品的真相以减弱其好奇心。目前上海正在全面推进本市中小学毒品预防教育工作,提升青少年学生识别、防范、抵制毒品尤其是合成毒品的意识和能力。
由于合成毒品导致的主要是精神依赖,青少年要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千万不要以为吸食合成毒品能满足心理需求。事实上吸食合成毒品后若不继续使用,就极易出现消极抑郁症状。目前,对于毒品成瘾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吸毒人员在回归社会的过程中,不少人因周围歧视的目光造成心理失落,只得重返毒品圈子。有关专家建议,发现身边人有吸毒行为,不要歧视,而是帮助他们寻求社会资源支持,鼓励他们尽早回归社会。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张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