缴纳择校费用就能比他人拥有更多机会接受优质的高中教育?高额的择校费都流向了何方?和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相同,高中阶段的择校现象也是人们关注的教育热点话题,牵动着社会公平公正的敏感神经。上海市教委21日发布意见,明确规定2012年全市公办普通高中将取消择校制。人们在表示赞同和欢迎的同时,也表达出怀疑和担忧,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阶段一路上行的择校现象是否会在高中阶段戛然而止?在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依然不足和不均衡的情况下,高中择校现象会否改头换面甚至更甚往昔?
取消择校生录取,公办高中不再收取择校费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全国各地高中陆续产生择校现象。一些考分条件足够但志愿填写不当,或者本身比较优秀但考分未及报考学校分数线一两分的学生,通过审核后,缴纳一定的择校费用,即可进入心仪的高中就学。"择校风"在师资口碑较好的重点高中迅速蔓延开来。
随着国家教育资源的不断发展,包括上海在内的多个省市都纷纷开始缩小择校生规模、降低择校费等。目前,上海的长宁、静安、黄浦等中心城区已经陆续取消了高中择校制。
根据上海市教委下发的《关于2011年本市中等学校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工作的若干意见》,到2012年,全市公办普通高中将不再招收择校生。2011年,上海部分区县的公办普通高中校择校生计划数不得超过本学校招生计划数的15%。上海市教委表示,2011年上海各区县教育局将继续加强对公办普通高中择校生的计划管理,在规范操作的前提下,逐步取消择校费和择校生的录取。
"随着择校制度存在的原因和条件发生了变化,取消高中阶段择校有助于体现教育公平公正,也可以减轻来自社会的压力。"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局局长贾炜说,"大家反对的'择校风',其实主要是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初中阶段,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逐导致的择校竞争和教育乱收费。高中阶段的择校是教育部门审批允许存在的,也是按规定操作的,与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现象有一定的区别,但是社会上普遍认为这种择校也有不公的成分在内。"
"取消高中择校制度将带来中考制度的变革。招生录取就是一条分数线,录取名额也放大到招生计划的100%。如果中考成绩未达分数线的学生,只能降低一级报考志愿。"贾炜说。
保证投入收支分离,让学校不再趋利
记者采访获悉,高中择校制度在教育资源不够均衡、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择校成风,不良现象也逐步体现,甚至有的学校择校费用一度达5万元甚至更多,招生多多益善。现在上海高中已经摆脱了生存问题,生均经费拨款到位,为取消高中阶段择校创造了条件。此外,公办高中普遍实行收支两条线,即择校费上交财政,再由财政按比例返还,也从另一方面为取消择校做好了准备。
"在高中校际资源客观存在不均衡的情况下,家长和考生追逐优质教育的心态无可厚非。由于上海缺少好的民办高中,公办高中成为家长们趋之若鹜的择校对象,这在某种意义上会造成社会公共资源分配上的不公。"上海市控江中学校长张群表示,"只有政府切实承担公共服务的责任,同时切断学校和学生间的经济关系,学校才可能不为"稻粱谋",不至于发生学校依靠多收择校费解决自身办学经费的现象,择校也就没有了生存空间。"
上海七宝中学校长仇忠海表示,在过去高中阶段遭遇生源高峰时,择校现象普遍存在,以寄宿制高中的择校收费为例,最初收到4万元,后来加以规范,下降到2万8千元。但是,同样属于国家计划进入高中就读的学生可能只因为相差半分、1分就有缴费和不缴费之分,甚至有的是同样的总分,只是科目成绩不同就要差别对待。
"随着生均经费的充足,重点高中开始淡化和取消择校,例如我们七宝中学前年按照比例可以招收90个择校生但只招了50人,去年索性就取消了择校生。从限人数、限分数、限钱数的规范,到彻底取消,这是一个进步,体现了政府的责任和促进教育公平的努力。" 仇忠海说。
社会心态复杂多样,教育公平任重道远
上海市闸北区实验中学的数学教师王兆玮是一位初三考生的母亲,她从本职工作出发非常支持取消高中择校制度。"这对那些家庭条件不太好、自身却很努力的孩子来说是件好事,他们不会因为家里没有钱交择校费而与理想的重点高中失之交臂。"
王兆玮举例说:"一所高中计划招生400名,择校生占15%也就是60人,取消择校制度,大家都凭考试成绩说话,同比分数线就会有所降低,择校生挤占的名额就给予了全体考生,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就不用再为择校费用而纠结。"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普遍叫好的基调上,也有一些家长对高中择校表达出一定的"留恋"情绪。
家住上海市徐汇区的吕静芳是一名居委会干部,她的外孙女马上面临着中考。吕静芳坦言:"高中取消择校制,从社会和教育改革角度考量当然是好事。但只要学校之间客观上存在较大的差距,只要家长还有一点能力,肯定想让孩子去好点的学校,不让他们输在高考前的临门一脚上。毕竟重点中学比起一般学校来说,无论是在师资资源、教育理念还是升学机会上,都会更好一些。"
南洋模范初级中学一年级的胡晓丹则表示:"对我来说,读哪个高中其实无所谓,只要自己努力一样可以有好的成绩。可是大家都说,进了好高中才能进好大学。"
考生家长们也普遍担心,取消了国家允许的、"台面上"的择校制度,社会对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追求是否会衍生出更多、更隐晦的权钱交易?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除了政府进一步加大教育均衡发展的投入之外,真正取消高中阶段择校现象,还需要从学校财务公开透明、法律监管机制到位等重要方面加以保障。
来源:新华社 编辑:邓京荆 张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