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全县GDP达到257.8亿元,增长16.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9.2亿元,增长2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88元,增长15.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899元,增长19.7%……2011年,“双流速度”再度彰显力量。
力量的本底,是8年统筹城乡发展形成的“成都经验”。
8年来,从改变城乡外在形态的“三个集中”,到创新城乡关系内在机制的“六个一体化”,最后深入到以农村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四大基础工程”,成都取得了许多引起广泛关注的经验和创新。“初步具备了转化为政策和制度的条件,可在适当的范围内试验推广。”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彭森如是评价“成都经验”。
一脉相承的创新发展思路,8年来,双流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省委对双流提出的“两率先两示范”要求和成都市委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在统筹城乡规划、开展农村土地和房屋确权登记颁证、设立耕地保护基金、创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机制、加强新型村级民主治理机制建设等方面,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在促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同时,争先进位,率先示范,成为走向全国的“成都经验”的生动实践。
双流率先
核心提示:从“三个集中”到“产城一体”到“两化”互动,作为经济百强县的双流,一路率先探索,成为成都统筹城乡发展改革中的排头兵。
“三个集中”发端双流
8月4日,2011成都•双流生态果蔬采摘节——双流县第六届葡萄节,在彭镇羊坪村的万亩葡萄观光园拉开帷幕。
万亩葡萄园整齐划一,宛若绿色的海洋。成串的富硒葡萄坠满枝头,许多成都市民和游客早已到此提前尝鲜。在双流,像这样规模的示范园就有10个。这是双流统筹城乡发展,率先实施“三个集中”的一个缩影。
作为“三个集中”的发源地,早在2003年,双流县紧密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提出并大力实施了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的“三个集中”。
2003年10月22日,成都市第一次推进城乡一体化现场会在双流召开,将“三个集中”作为全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根本方法,成都统筹城乡改革大幕由此开启。
率先实践、统筹实施、深化推进,双流“三个集中”的实践路径,勾勒出成都统筹城乡的轨迹。
2005年,双流县提出了 “领跑西部、富民强县,构建和谐双流”的奋斗目标,确定了统筹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分层次集中、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
随着改革的纵深推进,2009年,双流县紧紧围绕在全省 “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示范县、率先建成城乡一体化示范县”目标,深入实施“一主线三战略五加强”发展思路,全力打造“现代空港田园城市”和“三大产业基地”,系统运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推进 “三个集中”,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个集中”在双流的实践,带来的集聚效应也迅速显现——
工业集中度领跑全域成都。通过西航港工业集中发展区、蛟龙工业港“一区两园”工业聚集平台,目前,西航港工业集中发展区建成规模16.1平方公里,入驻项目257个,成为四川省“1525工程”500亿产业园;蛟龙工业港运用市场化手段,建成规模4平方公里,集聚企业564家,成为全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全县工业集中度66.7%,比2002年提高46.7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双流县分层次推进农民集中居住,联动推进新型城镇化。目前,全县已建成农民集中居住区92个,491.7万平方米,推动2.8万户、8.1万农民有序集中居住。
在加快推进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进程中,联动推进农业现代化。目前,农用地规模经营面积达32.29万亩;“双流枇杷”、“双流冬草莓”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通过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双流城乡差距不断缩小,三次产业互动融合,县域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势头。
为此,双流统筹推进“三个集中”成为新时期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成功模式之一,荣获2010年中国经济前瞻论坛“城乡统筹与和谐发展”奖。
“三个集中”促进“两化”互动
每天上午10点过,双流县蛟龙社区居民刘小琴骑着老年三轮车,慢慢悠悠出门去买菜。她的家门口是一条双向6车道的蛟龙大道。“工厂起来了,日子要比以前好过。”刘小琴全家近4亩地一年的收入超过5000元;老伴在工业港环保队做清洁工,一年少说也有8000元;儿子媳妇到城里做水产生意,还有拆迁安置房配给的铺面出租,这是一笔更大的收入……
由村蝶变为城——这是统筹城乡发展中,以蛟龙工业港为代表,双流率先实践“两化”互动。
短短几年,往日的村落变成了集工业区、生活区、商业区于一体的现代城镇。目前蛟龙工业港园区内3条街道的上千个商铺都已经开业,生意十分红火,解决了一大批失地农民和待业青年的就业问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拓宽了农民的就业渠道,推进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两化”互动,双流率先按照产城一体的理念,在西航港工业集中发展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的道路。加快培育以太阳能、核能、风能为重点的千亿级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和以物联网产业链为重点的千亿级新兴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从无到有、迅速崛起,2008年、2009年、2010年分别实现销售收入5.8亿元、53亿元、128亿元,连续两年名列全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榜首;西航港经济开发区成为国内技术线路最多、研发平台最高、产业链条最长、发展潜力最大的新能源产业基地,分别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批准为“成都新能源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成都国家新能源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新兴电子信息产业快速起步、逐步壮大,仁宝、纬创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产业集群发展态势初步显现……一座新兴产业城正在崛起。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双流再度领跑——
8月1日,在成都市市委工作会上,双流县抛出的“立体现代产业城”项目成为关注的热点。
改变传统城市“摊大饼”的扩张模式,创新产城一体模式,纵深推动“两化”互动,双流规划中的“立体现代产业城”主体建筑高度在300~400米,建成后将聚集10万人以上,提供4万个以上工业岗位,与传统城市相比节约6/7的土地资源、58%的用水,降低41%的能耗,减少60%的碳排放和89%的不可降解垃圾填埋。这个项目最吸引人的是,整体面积1平方公里,大部分就业人口实现本地就业,上班、购物、医疗等步行即可,无需借助其他交通工具,非常方便。同时引进了最先进的环保节能技术。
“虽然最后的形态还有待于完善,但这种理念在规划设计中是先进的,符合人多地少、资源紧缺、环境脆弱的基本国情。”成都市决策层如是肯定双流的率先实践。
双流创新
核心提示:从“长久不变”的产权制度改革,到村级公共服务“第一拍”,一系列改革中的创新举措,已成为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长久不变”开启农村产权改革新篇章
双流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故事图书——《祝福》、兴隆镇瓦窑村土地实测记录表、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按着60多位村民手印的《决议》……7月,不少市民在天府博览中心的成都市统筹城乡科学发展之路主题展览大厅里,目睹了双流统筹城乡改革创新发展的最新成就。
“我们村有700多村民,曾经是双流县的贫困村。”兴隆镇瓦窑村的党支部书记唐朝阳说,如果没有统筹城乡,不搞确权颁证,瓦窑村的村民不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2008年,双流县瓦窑村率先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的改革试点。
2009年5月,瓦窑村60多位村民以按手印的方式,决定他们手中的土地承包权由以前规定的30年不变改为“长久不变”,成为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农村土地政策的最先践行者。如今,《决议》已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和当年安徽省小岗村18户农民的手印一样,瓦窑村村民的手印成为见证中国农村产权制度变迁的珍贵史料。
“长久不变”,这是双流县创新发展,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 “成都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紧紧围绕推进城乡一体化这一发展主线,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关键,”双流县委书记高志坚说,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才能因地制宜,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初步形成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走出了一条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道路。
创新统筹城乡发展机制,双流抓住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契机,按照经济市场化、管理民主化和社会公平化的改革取向,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四大基础工程”中,推出系列创新改革举措,推动了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社会管理民主规范、公共服务均衡发展。
创新推进“四大基础工程”
2009年4月29日,双流彭镇羊坪村敲下了成都市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的第一槌。
“17.8万元两次,17.8万元三次……”随着一声拍卖槌响,双流县彭镇羊坪村的环境卫生、绿化管理、沟渠管护、路灯维护4个大类的村级公共服务项目花落2号竞标者,羊坪村的这几项公共服务都将专门交给这家单位来统一实施。
由此,被称为村级公共服务的“第一拍”也掀开了成都市全面提升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的大幕。
在双流,该县将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整合市县镇三级投入,确保每村每年财政投入不低于35万元,构建了保障有力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按照事前征询、事中监督和事后评议“群众说了算”的原则,将村级公共服务实施项目、投入资金、实施效果等交由群众民主议决,形成了“有钱办事”和“民主议事”并重的工作格局。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外包、公开竞拍、市场运作”的方式,支持和引导农村自治组织、市场主体参与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既实现了“办事不养人”,又提高了公共服务质量。
与此同时,双流还大力实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目前,全县基本完成农村集体土地和房屋的确权、登记及颁证工作;建立耕地保护制度,设立耕保基金,构建了 “耕保基金+合同+耕保农会”的耕地保护机制,确保了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始终把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按照“四性”原则和“九化”要求,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整体推进农村田、水、路、林、村、房综合整治,统筹实施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以及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农村面貌和生产生活条件,形成了一批集村落民居、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建设为一体的新农村综合体。
全面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推行以基层党组织书记公推直选、“三会”开放、社会评价干部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初步形成了以群众满意为价值取向、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结合的长效机制。着眼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加强村“两委”建设,探索建立“村两委+议事会”农村基层治理新机制,实行主动问事、听民说事、积极议事、协助办事、定期评事“五事”并举,实现民事民议、民权民定,初步构建了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群众自治机制,更好地发挥了群众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双流样本
核心提示:从全域双流公交“一元通”,到村级“三资”晒账本,在推动“六个一体化”过程中,双流始终把民生放在第一位,成为“改革发展为民”的样本。
双流领跑“六个一体化”
“这是给你开的治感冒咳嗽药,有板蓝根,记到按时吃哦!”接过卫生站刘桂林医生开的药,70岁的吕天长仔细看了看账单:“一共六块八,个人出两块七角三,门诊刷卡报销四块零七分。”7月19日,双流县兴隆镇瓦窑村田园卫生站,吕天长拿着自己的社保卡快速地刷卡付了药费。“现在社区新修了村级卫生站,都是基本药物,很便宜,而且还能刷卡,十分方便。”
吕天长感受到的变化,是双流在成都以推进 “六个一体化”为主要内容,努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过程中,做实工作,争当样板的一个缩影。
在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中,双流始终把科学规划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和龙头,主动对接融入成都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总体功能分区和战略产业功能区规划,统筹编制城乡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构建了全域覆盖、相互衔接的城乡规划体系。实施乡村规划师制度,夯实乡村规划工作基础,提高农村地区规划管理水平,初步形成了以科学规划引领统筹城乡发展的良好格局。
在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中,把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每年设立10亿元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依托战略产业功能区建设,大力培育高端产业、产业高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步构建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现代制造业为支撑、以临空经济为特色、以现代农业为本底的现代产业体系。
打造统筹城乡的民生样本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利益机制的调整过程,通过制度创新,既创造性地解决‘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地从哪里要’等发展难题,也促进了城乡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的统筹发展,让农民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国民待遇。”双流县委书记高志坚说。
推进城乡市场体制一体化,把建立城乡一体的市场体制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难题的突破口,加快推动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深化农村金融机制创新。健全农村金融服务网络,积极发展农村微型金融机构,探索建立涉农银行、农业投资公司、农业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和民间借贷相结合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引导金融资本更好地服务“三农”,组建小额贷款公司、农业担保公司和村镇银行各1家。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整合壮大县属国有投融资公司,积极采取BT、BOT、信托、股权租赁等模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双流建设,初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较好解决了统筹城乡发展中 “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解决了钱的问题,双流县考虑得最深远的还是民生问题。
2008年2月22日起,成都双流县对7条通往全县城乡的公交线路实行单程一元票价。随后,作为推进统筹城乡的重要举措之一,双流在全省率先投入资金2.2亿元,推行城乡公交“一元通”、客运一体化,城乡公交客运覆盖率达100%。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快促进城乡对接融合,整体推进城乡现代化建设,2006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资金121亿元,实施城市干道、镇村公路建设改造工程,全县公路总里程达2286公里,行政村公路通达率和硬化率均达100%,基本形成对接成都、连接城乡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实施农村饮水安全管网三年满覆盖工程和现代农业用水保障工程,建成城乡一体的供水管网1322公里,实现镇镇通自来水,行政村自来水通达率89%。实施城乡输气管网建设改造和电网改造工程,实现城乡供气供电同网同价。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始终把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作为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公平的着力重点。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实施城市名校整合带动农村学校行动计划,通过推动优质教育集团化发展、探索教师“县管校用”和定期交流机制、优化城乡学校布局以及实施农村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交流城乡优秀教师360人,组建教育集团7个,完成34所标准化中小学校建设和16所学校灾后重建,有力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免费义务教育的基础上,2009年在四川省率先启动双流籍高中学生免学费计划,2011年免除所有双流籍高中学生学费。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城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力实施县级医院整合带动镇卫生院、镇卫生院指导村卫生室行动计划,建立城乡优秀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合理流动机制,县级医院整合帮扶镇卫生院13个,完成24个镇(街道)卫生院和224个村 (社区)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促进了城乡医疗服务资源均衡配置。在四川省率先实现城乡社会保险全覆盖和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7%、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80%……
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始终把管理体制改革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
“大到村里办公楼的投入,小到蓄水堰塘的修建,村民只需点击触摸屏,就会清楚看到村集体资金是如何开销的。”2010年3月29日,双流县在全省率先启动村(社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三资”)监管系统工程,给农民一个明白。为了让村民随时掌握“三资”动态,双流县还建立信息公示平台,村民可以随时在村委会办公地系统终端的触摸屏查询。
这是双流适应统筹城乡发展需要,建立了城乡一体的行政管理体制的缩影。
近年来,双流全面实施镇村区划调整和管理体制改革,撤并了42%的乡镇、50%的行政村和50%的村民小组。推进行政效能建设。加快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构建县、镇、村三级便民服务体系,全面推行并联审批和集中服务,推动政府职能转变;认真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社会评议制,制定行政效能监察、重点工作专项监察、行政行为风险防控和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构建了权责一致、分工协作、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工作运行机制。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公共服务、民生工程和“三农”的投入,同时针对丘区坝区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初步构建了城乡一体的公共财政体系……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双流再度带头纵深推动统筹城乡改革大潮。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孙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