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座个人出资兴建的大学———冯庸大学
1927年,冯庸在沈阳创办了冯庸大学,并在校内修建了机场。当时的冯庸大学拥有3架世界上最先进的飞机,一所大学自己能拥有这样多的飞机在世界上也实属罕见。
然而,“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沈阳,并强占了冯庸大学,捣毁了学校里面的许多设施,其中就包括机场和机库。后来,日本人又在该处修建了奉天机场附设航空技术部野战航空修理厂,并在附近修建了机库和机场,日伪时期称奉西机场。
解放后,机场被改造成了沈阳体育运动学校的田径馆和篮球馆,而航空技术部野战航空修理厂的厂房则成为滑翔机制造厂。
记者探访了航空技术部野战航空修理厂原址,发现这里已经成为了一座仓库。虽然年久失修,但是这座建筑仍然保留了原貌,内部的钢梁、木柱都是原初的。
沈阳市铁西区三普办的工作人员许荣刚对记者说:“现在能够反映那段历史的实物也很稀少了,而这个仓库正是幸存的遗产之一。希望有关部门能尽早将其保护起来,让更多的人体味到这里曾有的那份辉煌。”
辽宁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历史悠久。在动荡的中国近代史上,一方面日俄等帝国主义列强将港口、铁路、工厂等工业设施当作工具,掠夺东北资源、剥削压榨辽宁人民,另一方面民族工业也历经曲折,顽强生长,使辽宁地区成为我国民族工业的摇篮之一。这一段充满波折的工业历史,为后来辽宁工业书写辉煌打下了良好的根基,也为后代留下了丰厚的工业遗产。
跃动的工业火种:鞍山本溪的铁和抚顺的煤
“三普”调查中,全省各地陆续发现了许多厂矿旧址。其中,煤炭开采、火力发电、铁矿开采、钢铁冶炼等工业遗迹的分布相对集中,呈现出较强的地域特色。
对此,专家介绍说,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工业生产发展的要素之一。辽宁地区工业矿产资源丰富,其悠久工业历史的发轫期,甚至可以追溯到秦汉。
到辽、金、元时代,辽宁不仅是“边户数十万,耕垦千余里”的富庶农业区,而且冶铁、丝织、制瓷业也都很发达,金矿已有开采,鞍山之北曾设立铁司,抚顺的煤已供烧瓷之用,制盐业也有了发展。
进入明朝后,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辽宁地区以冶铁、制盐为代表的手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当时,本溪已成为全国闻名的三大冶铁中心。
在辽宁肇兴的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将中国封建帝国时代的文明推上了最后一个高峰,留下了沈阳故宫、清初三陵(永陵、福陵、昭陵),同时也为辽沈大地留下了丰富的工业遗迹。
始建于康熙元年(1662年)的老龙口酒厂即为一例。它曾是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帝12次东巡盛京(今沈阳)的御用贡酒生产地,拥有东北建造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持续烧酒时间最长的老窖池群。
近代工业的发轫:口岸的开放成为拉动力
此次文物普查中登录的相当一部分工业遗产,有着较为明显的殖民地色彩,映射出我省工业发展曾经历了一段艰难曲折之路。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从封建帝国的一统天下,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中国的历史进入近代时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订立的《天津条约》,将辽宁地区的牛庄列入第二批开放口岸。后来通商口岸从牛庄改设在营口。当时,营口成为辽宁地区,乃至整个东北的唯一对外开放口岸。营口的开放,在客观上迅速拉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等诸多行业的发展。铁路从山海关修到了中后所;电讯设施也架设到了沿海要塞和省城;金州骆马山煤矿、建平金矿等官督商办的西式矿业开始生产;营口地区还出现了许多手工加工工业。辽宁的大机器生产蓄势待发。
近代以来,日、俄等殖民主义势力对辽宁地区不断渗透入侵,这一方面使辽宁民众有了强烈的民族危机意识,同时也使这一地区较早地认识和吸收了先进的工业文明,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发轫较早的地区之一。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开设工厂、开采矿山,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赚取巨额利润,辽宁地区也成为了日、俄、美竞争抢夺的目标。
俄国首先抢租旅顺港和大连湾,之后又把中东铁路修到大连。俄国和日本为了争夺对东北的控制权,在辽宁的大地上打了一场“日俄战争”。战胜的日本设立了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将满铁及其附属地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并以此向更广大的地区渗透扩张。
辽宁地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打破了,商品经济和近代工业快速发展,铁路和电讯的敷设长度及使用频率均居全国前列,邮政取代了旧式的驿站传递,电灯、电话的应用也扩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