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我最敬爱的那个人去了

陈婕

 
世界上我最敬爱的那个人去了
 
2011年4月25日文教部为黎星赴美任职饯行合影
 

世界上我最敬爱的那个人去了
 
1996年文教部在十三陵水库的集体合影

   从没想到,竟然要因为这个原因回忆我是如何进入中国日报的。

   2000年春天,中国日报从南京大学招五个本科生,我是第六名,落榜。机缘巧合,五人中的一个是我好友,告诉我她拿到Johns Hopkins 的offer, 放弃中国日报。建议我找系领导再问问报社需不需要替补一个。不久报社通知我来实习。

   在二楼B厅我第一次见到黎星老师。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的披肩直发,因为此前我所认识的中年妇女要么平庸的短发,要么妖娆的大波浪,而她和年轻二十岁的我留着同样的发型,年轻干练的样子,不仅颠覆了我对中年妇女的片面总结而且完全符合我心目中对女记者的所有想象。

   “南大的?你的师兄师姐在这干得都不错。有什么爱好?你们学校的剧社不错啊!”

   看我简历上在学生会组织过很多活动又听我表达了一番对文化的热爱以后,她让当时跑美术展览的记者杨应时带我去采访萨奇画展。因为是第一次写稿,回来以后我坐在电脑前纠结着不知怎么写,磨蹭了一晚上,写了个大概,不知怎么结尾,就关机睡觉了。没想到,第二天再去报社,黎老师说“写的还不错,我给你改了改,今天就用了。”“啊,不好意思,我不知道今天要用,还没写完。”我觉得很神奇,才知道她可以从系统里直接看到我没有写完的稿子。“不用刻意结尾,你这样写差不多行了。”我读了一遍发现,其实她几乎是重写了我的稿子。第二天黎老师又给了我一个彝族民俗风情的稿子做编译,也是我写完一遍都没来得及自己再改改,她就帮我改好了。

   两周的实习结束,我惊叹黎老师的速度和事必躬亲的态度,作为一个部门主任她何必亲自修改每一个实习生的每一篇稿件?

   “稿子写得不错,很有感觉,上手很快,喜欢这儿吗,”最后一天她问我,然后又问“你们南大的好像都不用实习?你怎么来实习了?”当她听说我只是替补,但是很想来报社工作后,立刻说,“你没问题,留下吧。”

   8月份当其他四个南大同学还在猜测着将要分配的哪个部门的时候,我毫无悬念的加入了黎老师的文教部。

   她的工作热情,敬业精神,写稿之快,事必躬亲的态度,是我过去十一年最好的榜样。我一直有熬夜写稿的习惯,我之所以写到再晚也要写完,因为我发现不管我是半夜几点把稿子发给黎老师,她总是早上六点多就看邮件改稿子。有这样一个勤奋的老板,我有什么理由偷懒呢?

   进文教部没多久,黎老师就把她自己曾经亲自跑过的演出口交给我。她带我去人艺看《蔡文姬》,演出散场后亲自采访导演和观众;带我去北京音乐厅采访作曲家陈怡的音乐会,带我采访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余隆;每次跟她一起采访,我都能感受到她强列的气场,她和很多艺术家都很熟悉,总是有人主动跟她打招呼,但她不会把我撂在一边,总是不吝赞美的把我介绍给她朋友说,“这是我们现在最能干的记者,以后采访你们一定多照顾啊。”有多少领导会这样毫无保留的提携一个新人呢?

   我的两次中国新闻奖都得归功于黎老师。第一次写法轮功,我有点抵触,觉得自己一个文艺青年怎么去写这些东西。黎老师说“你不能把自己框死在一个圈圈里,记者要有广阔的视野,要涉猎广泛,你不了解法轮功,主观上有误解,更需要实地采访,客观的报道。”

   第二次获奖其实是黎老师把她自己的采访机会让给了我。2008年5月中国爱乐乐团赴梵蒂冈为教皇演出。这场音乐会被视为中国和梵蒂冈外交关系的“破冰之旅”。中国爱乐本来邀请资深的黎老师去,但是她再一次推荐了我。曾经觉得由于受题材限制,我写一辈子文化艺术也不可能得什么新闻奖,但是梵蒂冈之行证明了我的狭隘。黎老师以她的新闻敏感和政治觉悟,给了我这一难得的记录历史的机会,使我得以把多年在音乐圈里的报道经验拓展到政治,宗教,对外交流等领域,并最终获得中国新闻奖。

   由于中国新闻奖要翻译成中文。这两篇稿子都是我自己翻译以后,黎老师和她爱人孙辰北老师又帮我把关润色。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