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排水能力咋提高?
重点地区排水管网尽可能按“三年一遇”或更高标准设计
记者:下一步,南京在提高城区排水能力方面将做哪些工作?
周金良:南京现在的管网设计是“一年一遇”至“三年一遇”的标准。这是根据雨量大小,设置径流系数设计出来的,符合国家规范,也基本适应南京的常规情况。但原有的国家规范不可能按最大值去考虑,因此遇到特殊的恶劣天气,会出现积淹水。举个例子,昨天玄武湖地区,1个小时下了半个玄武湖的水量,如果这样的雨持续下3个小时,怎么排?
今后,南京的重点地段重点地区尽可能按“三年一遇”的标准,或者要按更高标准来设计。相信通过逐步改造,可以很好地缓解老城排水问题。
如何借鉴先进的经验?
新区建设将尽可能借鉴外地城市特别是国外的先进做法,推进建设共同管沟
记者:在国外一些排水做得很好的城市,共同管沟里甚至可以划船、可以开汽车。南京有没有计划学习这种先进模式?
周金良:目前,国内没有任何城市做共同管沟。国外城市的共同管沟很宽敞,直径达到五六米甚至七八米。南京在新区建设时,将尽可能借鉴外地城市特别是国外的先进做法,推进建设共同管沟。现在也有一些地方在做,不过主要是电缆线等,还没有将排水管网放进去。这需要很大的地下空间。河西地区、浦口新城等目前都在规划里提出了这一点,我们也将推行新区建设共同管沟的工作。
但老城区地下空间狭小,将现有的各种管线及排水管道挖出来,再重新设一个共同管沟埋进去,目前不可能。一来投入巨大,共同管沟的成本非常高,一公里就需要1亿多元。南京的排水系统主干管就有上千公里。二来,如此浩大的工程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无法解决老百姓眼前的问题。施工中也会给百姓生活带来更大的影响。
主城的管网应该说已基本到位。我们今后的提高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完善。
相关热点
排水管道是不是越粗越好?
周金良:不管是雨水还是污水管道,都是一个体系,必须要管道与管道匹配。某一个地段管道太粗,有的地段管道太小,达不到我们的目的。应该是下游粗,上游细。在实际过程中,要相互协调、相互匹配,这样是最有利的。不仅是容量的问题,也要从经济的角度考虑。
广州路已雨污分流咋还淹?
周金良:广州路非常特殊,它与宁海路的交接点,是周边地区的最低点。广州路现有的管道,通过两三年的改造空间已满,再扩大它的容量不大可能。跟过去相比,广州路的排水能力已经明显好转。一般的大雨,基本不淹,但是遇到瞬间降雨量过大,还是会有积淹水的。
地下通道发生倒灌怎么办?
周金良:可以通过建设改造和管理两个方面。地下通道比较低,因此都设计了泵站,要加强对泵站的管理。下雨时注意雨情观察,如果雨量较大,要采取人工措施,围起来,并且保障泵站运行正常。
地下各种管道由谁来管理?
周金良:各种管线的综合规划问题,由规划局负责;建设,由各个单位来做,住建委担负组织协调、监督的作用;建成之后,都会有个档案移交给城管局,由城管局负责日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