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古人员在认真测量和计算王麟与两位夫人合葬墓的相关数据

考古发挖掘出的龙泉碗

考古发掘现场
“到今天,明代将军王麟的家族墓发掘清理工作已基本结束,目前共出土墓志铭碑、金发簪、金耳环、银元宝、龙泉碗、服饰等文物150多件。文物的出土,对研究明代淮安的墓葬制度、丧葬风俗以及中国漕运史、服饰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5月5日下午,楚州博物馆考古部主任张驰将楚州明代将军王麟家族墓的发掘结果告诉记者。
施工人员巧遇“怀远将军”
今年4月13日,正在楚州区下关周恩来红军小学工地施工的挖掘机,突然挖出两个用严重锈蚀的铁索捆在一起的方型石块。经挖掘机一扒,紧紧抱在一起的两石块自然散落分开,两石块内侧表面平整光滑,刻有文字。施工人员见石上有字,便报告工地上建筑工程的负责人。
建筑工程负责人立即带人赶到现场,经辨认,两石块为墓志铭碑,有人认得上有“将军”字样。建筑工程负责人感到非同小可,意识到这下方可能有古墓,且墓主身份显赫,立即令施工人员停止施工,并将石碑小心翼翼抬进工程指挥部,后又向楚州区有关部门汇报。后经楚州文物部门鉴定,此墓志铭是明代怀远将军大河卫指挥同知王麟的。
大河卫指挥同知是何官
经记者查阅有关史料得知,明朝政府为了保证军队有充足的兵员和粮饷,军队编制实行“卫所制”。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一府设所,几府设卫。卫设指挥使,统兵士五千六百人;卫下有千户所,统领一千一百二十名士兵;千户所下设百户所,统领一百一十二名士兵。各府县卫所归各指挥使司都指挥使管辖,各都指挥使又归中央五军都督府管辖。兵士有军籍,世袭为军,平时屯田或驻防。遇有战争,朝廷命将,率领调自卫、所的士兵征战。
由于淮安历史上地处漕运中枢、关榷要地,通常几个府才设一个卫,但淮安府境内却设立了淮安、大河、宽河和邳州四个卫,常驻军两三万人。其中淮安卫和大河卫,驻地就在淮安府城山阳县。王麟任职的大河卫指挥同知是大河卫指挥使的副手,为从三品的高官。王麟生于景泰,卒于正德,享年6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