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
3年猪周期突然失灵
生猪价格一起一落,完整周期大约是三年,这是养猪业多年来的黄金守则。申万研究所的宏观分析师李慧勇发现,2009年该守则突然失灵了,这与今年猪价狂飙关系密切。根据CEIC对全国36城的精瘦肉历史价格统计,猪价曾有两轮堪称完美的3年周期:2003年5月至2006年5月,猪价走出一轮和缓的涨落;此后经历了2007年/2008年的历史高峰,于2009年6月回落。
此后的事情就奇怪了:往常养猪户在这时会对能繁母猪作补栏,算上母猪产仔、仔猪育肥的时间,约一年后肉猪供应量可上升;但是,2009年夏季养猪户纷纷采取仔猪补栏的方式———直接购买仔猪育肥,三五个月后肉猪即可上市。
供应量过快上升,导致肉价数月后就掉头向下,这轮周期持续短短一年就结束了!2010年夏季,摸不准周期的养猪户不敢补栏母猪,又导致一年后的今天生猪供应紧张。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仔猪价格飞涨、能繁母猪价格平稳,可见养猪户仍以仔猪补栏为主,未采取供应更稳定、产量更大的母猪补栏方式。
“一年的猪周期,是由养猪户试图主动把握周期而产生的。”李慧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解释道,2009年那个夏天,有经验的养猪户判断新一轮的3年周期即将到来,于是积极补栏。在补栏能繁母猪的同时,过度积极地补栏仔猪,这样就可以在肉猪大规模上市前出栏,获得更高利润———养猪户统一行动,使半年内肉猪供给大增,拖累猪价。
为什么猪价走完两个传统的3年周期后突然变短?李慧勇表示:“我所能观察到的唯一不同,是2008年国家出台了收储政策,在猪粮比价跌破一定界限时收猪托市。养猪户突击补栏,可能是预期政府要收储,肉价很快会上涨。”
试图把握周期,结果扰乱周期———养猪户们试图抓住的利润,在触碰那一刻化为幻影。
李慧勇评论道:“在市场机制下,供给者的一致预期必定要出错。”他认为,即使行业建立完善的信息平台、政府加强引导,也只能降低波动性;即使所有养猪户都能获得充分信息,也会因为大家选择一致而造成猪价波动。(羊城晚报)
来源:半月谈 编辑:孙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