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尔滨日报讯(陈英云 本报记者赵琳)哈医大公共卫生学院健康教育学教研室向哈尔滨市1312个家庭发放了有关家庭性教育的调查问卷。调查显示,有八成以上的家长未对孩子进行分性别性教育。
女孩子个性越来越豪放中性,男孩子越来越阴柔胆小———在性别角色概念形成的小学阶段,这种性别角色失重的现象让越来越多家长和老师担心。日前,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健康教育学教研室对哈尔滨市1312个家庭发放了有关家庭性教育的调查问卷。调查显示,有八成以上的家长未对孩子进行分性别性教育,使孩子无从了解这方面的问题。针对调查结果,有专家指出,之所以孩子从家长那里得到的性知识少,除了部分家长的传统观念守旧之外,还与家长对性健康教育知识缺乏有效的学习,无法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有关。专家建议,就目前小学生的性别个性日益模糊的现状,家庭、学校应提倡“男孩习武女孩画眉”。
性别个性日益模糊
相关专家表示,应该让男孩和女孩相互学习到不同性别的优点,学会处理男女同学的关系。除此之外,家长的影响力也不可小觑。调查显示,八成孩子由妈妈承担教育责任,家长在引导孩子成长方向上,更注重于培养成绩好的孩子,关注孩子学业成绩上的进步,很少思考要培养什么样的女孩子和男孩子,分性别教育的意识模糊。
在学校看来,在孩子性别引导上,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同样需要健全。在媒介传播中,关于花美男、中性女的传播,让本处于性别意识朦胧期的小学生,对于男性和女性的性别特征认识更为模糊,有的女孩子甚至刻意模仿野蛮女生,在校园人际交往中表现得非常强势、凶悍。受到一定压制的男孩子则显现出缺乏主见、女性化的倾向。纵观全国,孩子的性别意识模糊其实是所有学校和老师面临的教育问题。学校作为性别教育的主阵地,应当在目前《思想品德》、《生理卫生》等课程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性别的学生,进行衣着服饰、言谈举止、性格特征、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教育。
儿童性教育难倒家长
在不少国人眼里,“性”是一个神秘甚至肮脏、丑陋的字眼,对孩子“性教育”的开展,更是家庭教育中一根难啃的硬骨头。
案例一:妈妈,你为什么没有小鸡鸡?
哈尔滨市某小学一年级的男生乐乐,如今还喜欢腻着妈妈一起洗澡。“你为什么没有小鸡鸡?”每次面对乐乐的问题,妈妈刘女士都哭笑不得,却不知该如何解释。“孩子都这么大还没有男女观念,这让我很担忧,去澡堂的时候他总要跟着我一起。”当乐乐坚持要和妈妈同浴的时候,刘女士就变相夸赞乐乐已经是个“男子汉”,不能总和妈妈一起洗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