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底,考古部门在战国秦墓中出土了半鼎骨头汤,距今有2400多年,这在考古界尚属首次!骨头汤里到底炖的是啥,众说纷纭。近日,考古部门给出了权威鉴定:汤里炖的是狗骨头。
去年热播的电视剧《大秦帝国》中,不时有老秦人喜欢喝羊肉汤的镜头;通过这一考古发现我们不难想象:老秦人不仅爱喝羊肉汤,也爱喝狗肉汤!
发现骨头汤保存2400年
2010年11月25日,省考古研究院考古专家在咸阳机场二期考古工地上清理一座战国秦墓时,在一个古墓中竟然发现了保存了2400多年的骨头汤。
省考古研究院隋唐考古部部长、副研究员刘呆运介绍,他们在该墓的小龛里发现了一件高20厘米、腹径24.5厘米的铜鼎,铜鼎在外形上没啥独特,可他们将铜鼎打开时,惊奇地发现铜鼎内竟然还有半鼎骨头汤,汤内浸有数根小骨头,汤色混浊,汤表漂浮着如同油质或者可能是铜鼎脱落的绿斑锈;由于长期浸渍,汤内骨头已变为绿色。
考古专家惊讶地说,以前只知道鼎是古代礼器中的食器,用来煮肉盛肉的,这次通过考古发现证实了这一点。然而保存了2400多年的骨头汤还是第一次发现。
鉴定汤内炖的是狗骨头
省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部部长胡松梅说,她第一次从鼎内夹出的是一根较粗的尺骨(动物的前臂),感觉应该是狗,因为在库房标本库里,他们曾在商洛东龙山遗址(夏商时期)出土了4只完整的狗。而鼎内发现的尺骨与标本库里的几乎一模一样。桡骨呈半圆形,确定为食肉类动物,待整个骨头都提取出来之后,经过与标本库比对分析,省考古研究院得出了结论:骨头为狗骨头,因为骨骺未愈合,应该为一只未成年的小狗。
3月28日,记者在省考古研究院泾渭基地看到,考古人员正在整理已经提取出来的骨头,并将这些骨头按位置拼出了原有的模样。胡松梅说,鼎内的骨头为小狗的左前肢,还有小狗的脊椎骨和部分肋骨。
疑问骨头汤为何没挥发
2400多年前的骨头汤,缘何没有挥发?考古专家推测,这与良好的密闭条件有关,铜鼎因放置在墓内的壁龛里,干燥情况远胜坑底,而且铜鼎密闭十分好,加之没有被盗扰,这才使得铜鼎内骨汤保存较好。
专家认为,骨头汤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种饮食,可能墓主人喜爱吃狗肉。然而,骨头汤内加入了什么调料,人们能否还原古人炖制的骨头汤?目前,考古部门已经将鼎内的汤送到了北京一家研究机构进行鉴定,将确定汤内的成分,届时谜团有望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