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历史长河中短暂的一瞬,却是国内甚至世界水库移民史上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
这一天,凌晨5点,晨曦初露,淅川县仓房镇沿江村98户443位移民乘坐14辆客车,踏上了前往新乡市辉县常村镇新家的道路。此后5小时内,6个批次的移民纷纷开拔新家,开启新生活。
这一天,丹江口库区第二批移民迎来单日搬迁最高峰:7个批次1121户5193名移民搬入新家。
一天之内,成功搬迁7个批次,这创下了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第二批大规模移民中单日人数最多、规模最大、情况最复杂、任务最重的搬迁纪录。
大搬迁,全市上下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用大爱同心奏响了合力搬迁的壮丽凯歌,实现了移民乡亲平安、顺利、和谐搬迁。
搬迁,再搬迁,精彩不断
5月5日,大石桥乡西岭村147户693人离开故土、奔赴新家。这标志着我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第二批移民搬迁正式拉开序幕。
从此,淅川人的脚步更加匆忙,移民接力赛在各乡镇次第展开。
丹江两岸,处处涌动着和谐搬迁的火热浪潮,高奏着服务南水北调的时代强音。搬迁,成了这个夏季的最热词汇;移民,成了一道独特而让人难忘的风景。
搬迁大戏激情上演,精彩不断。搬迁,再搬迁,时间的指针慢慢指向了6月27日,第二批移民中单日搬迁7个批次的“巅峰大考”如约而至。
5时,仓房镇沿江村98户443名移民乡亲,渡丹江、跨黄河,行程600余公里,15时20分安全到达新乡市辉县常村镇燕窝村新家。迁往青海,回流;再迁湖北,返迁。沿江村经历了丹江口库区的主要搬迁史,成为库区“移民村标本”。
5时,滔河乡双庙村115户535人高高兴兴启程,乘坐26辆客车迁往唐河昝岗。老城镇官富山村249户1090人,离家远别丹江,迁往延津县新兴农场。
5时30分,马蹬镇马家、刑沟村187户907人,动用120辆货车、40辆客车,满怀憧憬迁往社旗郝寨村。
9时30分,老城镇七里村161户674人,迁往位于丹江南岸的厚坡镇杨窝村。
9时,香花镇新黄庄村174户840人,在沿途群众欢送下,迁往邓州市张楼新村。
10时许,九重镇王岗村137户704人,乘坐25辆客车,迁往九重下孔西岗移民新村。
17时,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移民局局长王玉献宣布,6月27日已实现安全、顺利、和谐搬迁的目标。这一天,移民搬迁共投入车辆1028台,出动工作人员5400多人,动用工作用车及急救、消防、通信、加油等特种设备车辆460余台。
截至目前,淅川县已成功搬迁38个批次,涉及5543户,25197人,分别占外迁集中安置搬迁总批次的39.2%、总户数的32.8%和总人数的33.2%。
齐心,亦协力,誓保平安
6月27日的大搬迁,除人数多、任务重外,还呈现出搬迁类型全、道路压力大、保障要求高、情况复杂等特点,可谓是淅川移民的一个“搬迁标本”。
水陆并用。7个批次8个搬迁村中,仓房镇沿江村移民要涉及水上运输,搬迁难度增大。而其余各移民村则主要通过陆上运输。
安置类型多样。8个搬迁村中,九重镇王岗移民属于镇内安置;老城镇七里村移民搬迁到厚坡镇,实行县内安置;其余移民则属于出县安置。镇内安置、县内安置、市内安置、市外安置,各种安置类型具备,内安外迁皆有。这导致了搬迁行程远近不一,最近的几十里,半个小时即可到达,最远的600多公里,需要13个小时以上。
此外,有2个村的搬迁车队需要经X011线,4个村的搬迁车队要途经S335线,而老城七里村搬迁车队要同时经过这两条县道,道路压力大。
齐心,再协力,誓保平安。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各单位各部门众志成城,一场攻坚战在“最大搬迁日”这天悄然打响。
搬迁前,副省长刘满仓、市委书记李文慧、市长穆为民、副市长崔军等领导,深入淅川移民一线调研,了解搬迁进展情况,慰问干部群众,给淅川移民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
市县两级指挥中心超前谋划,统筹协调,提前48小时搜集影响顺利搬迁的实际问题,并逐一制定出科学的应对措施。公安交警指挥、道路航运保障、电力安全保障、卫生防治、应急处置、宣传通信等10个席位24小时值班,进入一级响应状态,保证以最快速度处理问题。
为了这一天安全、和谐、顺利搬迁,公安、电力、卫生、交通等职能部门实行领导包片包村,职工定岗定责定路段。公安交警部门出动警力400多人,维持秩序、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合理安排各批次车队错峰进出。电力部门拆除了80多条线路,安装临时照明灯160多盏。卫生医疗服务队在对每位移民进行健康检查的基础上,又对1250多位老弱病残移民建立档案,对50多名危重病人专人专户。交通部门做到了填平每个坑、细查每只船、死盯每台车。与此同时,4个应急站的300多名应急队员严阵以待,随时准备投入工作,30多台消防车、油罐车、急救车等随时待命。县直单位的400多名帮扶人员与涉迁乡镇的2000多名干部职工奋战在一线,帮助移民搬运装车,发放食品药物,倾力进行服务,演绎了感人至深的奉献之歌。
一切为了和谐、顺利、安全搬迁,一切为了不伤、不亡、不漏一人。27日的移民和谐大搬迁,凯歌唱响在丹江两岸。
来源: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记者 生俊东 通讯员 马涛 高帆 冷新星) 编辑:孙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