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勇闯后发赶超之路 努力实现与全国人民同步小康
“贵州如何落实国发2号文件?”“贵州如何打好扶贫攻坚战?”在3月7日是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团组开放日,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省长赵克志等代表就贵州下一步经济发展、扶贫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话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贵州经济实现“强行起飞”
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栗战书曾表示,贵州在全国地理位置上处在相对高度,是云贵高原,但在经济社会发展上仍是洼地,贵州不想总是垫底,也要奋力爬高。2011年,贵州GDP增长15%,许多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的增速进入全国前十,有的进入前三。
“应该说,去年我们已经开始爬高。”栗战书说,通过全省人民的努力,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去年实现了“强行起飞”,并且其相对高的速度建立在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民生改善的基础之上,同时特别注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可能我们的‘跑道’有点坑坑洼洼,系统也还不够现代化,起飞之后,机身也可能会摇晃,有一点倾斜,但在飞行当中,适时校正、适时调整,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目前需要把握的原则。”栗战书说。
“对扶贫攻坚实现良好的目标充满信心”
按照国家新的扶贫标准,贵州农村现有贫困人口1521万人。赵克志说,要富裕农民,关键是要减少农民,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
贵州省望谟县扶贫办副主任杨雪代表说,她曾经工作过的一个少数民族村庄,至今仍居住在高山上,吃水还要马驮,70多岁的老人没见过汽车。“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发2号文件,对我们扶贫开发工作确定了全新的方向,我感到非常振奋。”杨雪说。
目前,贵州正在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将用9年时间投入180亿元,基本完成全省35万户、150万贫困群众的搬迁任务。今年已安排资金12亿元,计划搬迁10万人。
“贵州不能拖全国小康建设的后腿。尽管贵州的贫困面目前比较大,贫困人口在全国占的比重还比较高,但我们对脱贫攻坚实现良好的目标充满信心。”赵克志说。
“让人民群众过得舒心、安心、顺心”
“很多农民祖祖辈辈过去都生活在茅草房中,通过危房改造,现在已经住上了宽敞又安全的房屋;通过实施就业再就业,发放小额贷款,很多农民,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增加了收入。”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县长张加春兴奋的说起县里的巨大变化。
2011年,贵州实施了十大民生工程,着力解决老百姓的饮水、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同时努力充实群众的“钱袋子”,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495元,增长了16.56%,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795元,增长了16.4%。
“我们所有的发展都要惠及民生,让发展给人民群众带来实际的意义。”栗战书说。
交通的改善助力贵州对外开放
贵州是西南连接华中、华南的陆上交通枢纽。然而交通是长期制约贵州发展的一个瓶颈。通过西部大开发,贵州的交通建设已有了明显改善。
截至2011年底,贵州省已有高速公路2020万公里,年内能够实现"县县"开通建设高速公路,所有乡镇通油路以及100%建制村通公路。
“国发2号文件”要求把贵州建设成为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破交通瓶颈制约。赵克志说,贵州将抓住机遇,尽快建设贵州与周边省市的通道线,大力发展航运和水运。2012年还准备聘请专家编制贵州物流业发展规划,建成综合的运输体系,降低物流成本。
构建精神“高地”冲出经济“洼地”
在面临诸多挑战和压力下,贵州如何抓住“国发2号文件”机遇,确保与全国人民同步奔小康?栗战书说,贵州要发展,除了客观条件、物质条件,还必须构筑精神“高地”。
2011年,贵州努力推进各级干部作风的转变,省级领导带头转变作风,建立了固定的联系点,到企业、农村蹲点、调研、实地考察。并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四帮四促”、“处长下基层”、“两万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等活动。
栗战书说,贵州精神“高地”就是要开放、创新、团结、奋进,要从贵州的实际出发,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敢闯新路、敢试敢干,特别要有艰苦奋斗、长期奋斗、不懈奋斗的精神,构建贵州后发赶超式发展的精神“高地”。
来源:新华网(记者 王橙澄 王新明) 编辑: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