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5日,市民带着孩子参观重庆民心佳园小区 首席记者 钟志兵摄

莫倩倩参观公租房样板间
开栏语公租房建设、万元增收工程、培养照顾留守儿童……自2010年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专题研究民生以来,我市推出的一项项惠民举措引发各方关注。这些举措落实如何?各地各部门推进民生工作还有哪些新思路、新成效和新经验?
从今日至10月,本报将推出长达半年的系列报道,反映老百姓的民生福祉。
自去年公租房开建以来,以“三天一层楼”的速度,让中低收入者的住房梦越来越成为现实。3月18日,市公租房管理局已经发放确认租赁的通知书。4月,将与公租房申请者签合同,4月底,首批幸运儿将入住公租房。今年,按照计划,政府将提供近7万套公租房,以满足申请者需求。
公租房申请成功
“就像中了500万一样”
3月25日,尽管已经有5个记者问莫倩倩同样的问题了,这名2009年大学毕业的女孩,仍开心地重复讲述自己申请公租房的幸运。
“就像中了500万一样,很幸运,一晚上都没有睡好。”莫倩倩说,公租房申请时,没有抱多大希望,没想到3月2日摇号的时候,自己成了幸运儿。
老家在潼南县的莫倩倩大学毕业后,在空港园区一家摩托车配套公司上班,住在集体宿舍。“就像大学宿舍一样,没有私人空间,好吃的好玩的好用的都要和室友分享。”莫倩倩说,周末想给自己开个小灶,但由于空港园区生活配套设施不够完善,自己做饭还得坐十多分钟的公交车去买菜,然后在公共厨房做饭。“虽然申请的只是单间配套,但毕竟有了自己的空间,以后家门口就有超市和菜市场,很方便,”
给孩子一个家
申请者写诗赞公租房
和莫倩倩相比,来自四川攀枝花的蔡佳倩感受更为强烈。在获悉自己成为我市首批公租房租赁者之后,她激动得写了一首诗——“家是一间温馨的屋,灯下有亲人的温度;家是一支燃烧的蜡烛,寂寞的影子不会孤独;家是一枚青青的橄榄树,又酸又涩回味幸福……”
三年前,身为单亲母亲的蔡佳倩,为了照顾孩子,从攀枝花迁往重庆主城区,寄居在哥哥家中。虽然哥哥有套100平方米的房屋,但是房内平时住了七人。哥哥一家三口、自己的父母还有自己和孩子。只有三间卧房的房间明显安排不过来,蔡只能在房屋的储物间摆上单人床,作了自己的卧房。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蔡佳倩经常写歌词,寄出去的稿件回应不多,每个月仅靠微薄的稿酬生活。
蔡佳倩15岁的儿子平时住在寄宿制学校,周末回来,只能和蔡佳倩哥哥的孩子在书房里面打地铺。“儿子长大了,想拥有自己的空间,平常怕刺激我,都不敢提自己的想法。但有时还是会忍不住问,“我们什么时候能有自己的家”。说到这里,蔡噙着眼泪,她轻轻地揉了揉眼睛说,每次孩子这样问,自己只有以沉默应答。
在这个月底,她很有可能入住新家。蔡佳倩才创作的《你是人间四季天》和《老师的讲台》两篇歌词,将参加教育部发起的教师节征歌比赛,在发出的电子邮件中,留下了她在“民心佳园”的新住址。
“民心佳园”率先入住将通公交
为了让莫倩倩和蔡佳倩这样的首批公租房租赁者早日入住,郭唐勇最近日夜忙碌,面对记者,他那布满血丝的双眼仍透露出一丝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