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雨水怎么用?委员来支招
北京多年来平均降雨量为600毫米左右,且80%以上集中在夏季汛期,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现实中,大量雨水没有被收集利用,而是进入排水系统,这不仅造成水资源浪费,还给城市排水系统带来巨大压力。
市政协委员吴杰、张毅、谷树忠、邢爱义、权忠光、李少华就如何加强雨水资源综合利用提出了建议。
建议一:制定集雨奖罚政策
委员们建议,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明确执行主体及其相应职责,并完善配套监管措施。就此,委员们建议制定“集雨管理条例”、“雨水径流污染控制规范”等,明确要求凡在北京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含各类建筑物、广场、停车场、道路、桥梁和其他构筑物),均应进行雨水利用工程设计和建设。没有建设雨水利用措施的,将被征收雨水排放设施费和雨水排放费。
委员们还建议设立激励机制,运用经济杠杆鼓励、支持单位和个人因地制宜,采取雨水收集、入渗、储存等措施开发、利用雨水资源,鼓励开发商在建筑房屋时增设雨水回收利用设施。
建议二:多建集雨示范工程
目前,北京已经建成奥运场馆、天秀花园小区等1000多处雨水收集示范工程。委员们认为,应该继续加大建设与推广力度。在一些大型社区,可考虑利用屋顶的雨水槽安装导管,并在社区草地下集中建设大型蓄水池和回收体系。降雨时,雨水可沿着导管被引入地下蓄水池,经过滤净化后进入生活用水体系。这类水可用于消防、冲洗厕所、清洗车辆、洗衣服以及浇洒庭院等。在公园内,可考虑建设雨水回收设施,用于景观用水和绿化用水等。
委员们还建议,应加大对雨水回收利用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参与度。雨水利用既是一项由政府推动的现代城市建设公共工程,又是一项利民惠民的社会工程,需要公众积极参与监督和管理。
建议三:建设地下蓄水系统
委员们建议,应兴建地下隧道蓄水系统和蓄洪池,以提高天然入渗能力,解决城市防洪和雨水利用问题。
蓄洪池收集的雨水,可用于喷洒路面、灌溉绿地等。这些设施可以建在地下,以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建在地上的,也应尽可能满足多种用途,如在蓄洪池内修建运动场,雨季用来蓄洪,平时可作运动场使用等。
建议四:推广雨水渗透设施
委员们建议,在公园、绿地、庭院、停车场、建筑物、运动场和道路等区域,可考虑采用渗透池、渗透管、渗透井、透水性铺盖、浸透侧沟、调节池和绿地等,将雨水引入地下。人行道可考虑采用透水性柏油路面,让雨水渗到地下,经过收集系统处理后加以利用。
委员们还建议制定并推行雨水渗透推广办法,并争取得到社会力量的支持。如成立雨水收集利用技术协会,吸引有影响力的建筑公司和水处理企业加入等。
来源:北京日报(实习记者 王飞) 编辑:孙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