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谭维克表示,总部经济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越来越普遍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通过企业总部和生产制造两块功能在空间上的再配置,实现跨行业、跨区域乃至跨国的资源整合。
总部经济理论首创者、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弘认为,总部经济是首都经济内涵的再深化,北京已经进入后工业社会,总部经济正在成为促进北京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引擎,无论是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还是现代服务业,都在积极探索以总部经济模式实现高端化、知识化、集约化发展,同时通过总部经济模式推动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深化北京与“首都经济圈”其他城市的分工合作,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
此外,赵弘认为,北京有着天然的人才与科研优势,随着企业总部数量的增加,区域品牌影响力和总部集聚效应将更为凸显,国际跨国公司也会更为看好中国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因此,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职能总部,尤其是研发总部落户北京。
“虽然‘金牌’数很给力,但是不能光看金牌,还得注重奖牌数量,以形成金字塔的态势。”赵弘这样比喻北京成为全球第二大世界500强总部之都。他认为,与国际一流的发达城市相比,我们在500强之外的次强企业数量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要形成总部经济的全市统一规划,凝聚各区县总部经济的发展合力,着力打造北京周边地区的总部制造基地,完善“总部—制造基地功能”链条,最终优化首都总部经济的整体发展环境。
来源:北京日报(实习记者 吴迪) 编辑:孙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