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4月2日,杨善洲先进事迹报告团在人民大会堂、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等做了五场报告,每场都吸引到了上千名观众的参加,每一场报告会,都引起广大党员干部的共鸣。
聆听者,有中央国家机关的领导,也有来自基层一线的干部,有白发苍苍的老领导,也有朝气蓬勃的大学生,他们聆听着杨善洲的女儿、同事、朋友讲述的故事。
台上,报告者一次次哽咽难平;台下,听众更是无法抑制感动的泪水。泪水,因触动真情而落下;掌声,因由衷敬佩而响起。
是什么力量让他不顾自身状况以及家人的担忧,放弃省城安逸的生活回老家种树?是什么理念让他把平民百姓的事看得如此重要,牺牲小家利益也在所不惜?又是什么信仰支撑着他,一次次累倒又一次次的坚守。
他就是杨善洲,退休之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带领群众历尽艰辛义务植树造林20多年,建成了约5.6万亩的大亮山林场,而后又将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交给国家。他对群众满怀深情,经常拿自己的工资接济困难群众,为他们买粮食、购种子、送衣被。
曾经有人问过杨善洲:“您这么大年纪了,还这样辛苦,到底图个啥?”杨善洲回答说:“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口袋里有钱花了,小伙子不打光棍了,小孩子也有学上了,你看着不高兴吗?我图的就是这个!”
4月2日,李源潮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杨善洲先进事迹报告会,他亲切地问杨善洲的二女儿杨惠兰:“你家的老母亲身体怎么样了?家里有什么困难吗?”
杨惠兰激动地说,“我的母亲今年84岁,在姚关镇陡坡村老家和我大姐住在一起,身体很好,中央省市县的领导都很关心我们,去年11月保山市党委政府给了我母亲10万元的生活保障金,从上个月开始施甸县党委政府每月给我母亲各项补贴1009元,并且生病的医疗费全免,姚关镇的党委领导几次派人到我家看望母亲,我们全家特别感激!”
在报告会上,杨慧兰在《父亲这颗树》报告中声音哽咽道,“一个地委书记,老伴和三个孩子竟然在老家当农民,说起来恐怕谁都不会相信,可我的爸爸就是这样做的。有一次,公安局招人,我去报考了,还特意请爸爸打个招呼,可是录取名单出来了却没有我。后来,我和妹妹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学校,毕业后有了固定的工作,可我的大姐,仍然还在农村务农。”
此时,坐在台下的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联络部杨鹏非常感动,声音哽咽地说,杨善洲为了大家舍去小家,对党忠诚,把群众的利益看的高于一切,倾心尽力为人民做实事、干好事,只求奉献不讲索取的崇高品德值得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我心灵很受震撼。
一个多小时的报告会,给人们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杨善洲,杨善洲的音容笑貌仿佛一下子再次涌现在人们面前,杨善洲那一串串扶贫帮困的感人故事,带给人民无限的怀念与感动。报告团成员的深情讲述,让所有的听众为之动容。
王刚是国家行政学院教务处的干部,是位有着12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他的笔记本上记满了杨善洲的感人事迹,感慨道,“杨善洲给人的感觉就是朴实、有责任感。我很难想象身为一个地委书记,老伴和三个孩子都在农村,过着平淡甚至艰苦的生活,一辈子竟然从没吃过一顿免费的饭,从没让子女搭过一次公车,从没用公权为亲属办过一件私事,从没给亲友批过一张违背原则的条子。”
“通过这次报告会,对杨善洲有了全面的了解,更增加了我入党的信念,去年刚一入学,我就参加了北京大学党性教育读书班,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大一的学生唐诚告诉记者,“我们这个年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成熟,有时候不知道自己将来干什么,通过这次报告,我知道了要学习杨善洲同志公而忘私,一辈子淡泊名利的高尚境界。”
一路走来,报告团成员之一、云南省保山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原主任段兴华深有感触:“每作一场报告,我对杨善洲的认识就加深一分。虽然老书记走了,可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将继续激励人们的斗志,净化人们的心灵。”
来源: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记者 李映青 郭安菲) 编辑:冯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