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北门附近,最近新铺设了两块草坪,看着葱绿怡人。如果不是一旁有标志牌提醒,您可能压根也想不到,这草坪底下还藏着一个垃圾处理站。垃圾运送到这里,压缩、除臭全在地下的密闭垃圾收集箱里自动完成,对环境的污染几乎是零。
这座埋在地下的垃圾处理站,正式名称叫“景观智能型分类清洁站”。其自动化程度之高,目前在全国还是独一份。
从外观上看,“景观智能型分类清洁站”几乎颠覆了人们对垃圾站的惯有印象,不脏,不臭,并且还有景观草坪做“妆点”,相当整洁。紧挨草坪,矗立着两个容积约1立方米的铁柜子。柜子一侧,是带有保护盖的电子操控板。
“这俩柜子就是垃圾的‘进料口’。”海淀市政市容委工作人员介绍,已经完成垃圾分类的垃圾桶由密闭运输车运送到这里,把垃圾桶挂在柜子的翻斗上,按操控板上的“进料”钮,柜子顶盖会自动开启;之后按“下料”钮,翻斗会将垃圾桶内的垃圾倾倒在柜子里。同时,操控板的显示屏上会显示出垃圾的净重。
称重后,垃圾顺着进料口,被送到地下埋藏的密闭收集箱。在收集箱里,垃圾首先被自动压缩,体积仅为原来的三分之一,沥出的水分全部排入市政污水管道;之后,经历除尘、生物除臭等程序,垃圾的异味基本消除。
在地下处理完的垃圾如何运走?“也很简单。”这名工作人员介绍,通过操作控制板,地下垃圾收集箱可以整体提升,自动压缩包装好的垃圾直接被送到地面,然后由密闭清洁车运到指定消纳场所。
“过去,普通运输车每次运输垃圾量大约是2吨,现在这些包装压缩好的垃圾,运输车一次能运走6吨。这样一来,运输车辆的往返次数就能大大减少。”智能清洁站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了解,这座景观智能型分类清洁站将于明年起试运行。海淀区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区明年将投资改造60座密闭式垃圾站,这种占地面积小、自动化程度高的景观智能型分类清洁站将在更多有条件的地方推广。(记者王海燕 通讯员陈厚舜)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