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博鳌亚洲论坛上阐释科学发展之路

2012-04-03 16:03:58 来源:新华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2日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阐明:中国坚持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也将为亚洲健康与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社会各界认为讲话更加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科学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破解发展瓶颈——加快转型是关键

经过30多年平均近两位数的经济增长率,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新形势下,原有的过度依赖出口、资源能源过多消耗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难以为继,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日益凸显。

如何破解发展瓶颈?李克强在讲话中明确指出:继续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转型是关键。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GDP预期增速为7.5%这一数据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这是8年来中国GDP目标首次低于8%。放在历史坐标上,这意味着中国将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走更加科学的发展道路。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条主线,中国正在抓紧做工作促进转型。”

李克强指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转方式的主攻方向,扩大内需是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城镇化是中国内需最大的潜力所在。同时,提升工业发展水平,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并提升其比重,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现代农业……也为扩大内需提供支撑、奠定基础。

国务院研究室综合研究司副司长范必认为,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并举将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以此不断助推中国在“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时间保持经济适度较快增长。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分析,从城镇化来看,根据国际经验,城镇化率通常达到70%才稳定下来,而中国去年的城镇化率刚刚超过50%,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增加1000万城市人口;而每增加一名城市人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至少需要10万元,这里还不包括变成城镇人口的消费升级。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没有结束,仍有很大空间。中远集团董事长魏家福说:“由于中国的中部、西部工业化进程相对东部来讲阶段更低,工业化、城镇化需求更强烈,孕育着比较强的投资需求,因此中西部地区仍有较大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空间。”

中国还强调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范必说,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方向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现代化可以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有力的支撑,而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又可以反哺农业。

各界普遍认为,中国加快转型、实行“三化”并举的发展政策,对亚洲乃至世界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由此带来的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不仅对亚洲周边国家产生辐射和示范效应,还将对全球经济产生外溢和促进效应。

经济之道 经世济民——改善民生是根本

李克强指出,加快转型、调整结构,根本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陈文玲认为,国家发展经济的主要目的是使人民群众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而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平稳持续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使人民群众能够共享发展、改革、开放的成果。

2011年,我国在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同时,坚持民生优先,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国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增长超过30%。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提出了更多更具体的举措。

李克强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增加收入、刺激消费、开拓市场,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相辅相成,可以形成良性互动。中国正在进行的就业扶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全民医保等医改重点工作的推进、集中连片扶贫攻坚等都是重大民生工程,也是重大发展工程。

对此,范必认为,失业与贫困往往相伴而生,扩大就业也意味着减少贫困,我国长期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失业率一般控制在4%左右,这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几年来还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多渠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提高中等收入者所占的比重。

谈到重大民生工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秦虹说,以保障性安居工程为例,表面上看是为了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但实际涉及更广泛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比如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投入,与商品房建设一样可以对建筑材料、厨卫设备、家具等关联产业产生需求,对扩大内需有积极作用。

她还表示,保障性安居工程做得好,可以使中低收入家庭降低生活成本和减轻对工资收入要求的压力,有利于劳动力流动和促进就业,居住条件改善而不增加住房支出,可以使他们将更多收入用于个人或子女的发展性投入,用于实现提升自身素质的消费,这无疑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都是有益的。

陈文玲表示,中国这样一个在亚洲和世界经济体系中举足轻重的大国,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社会稳定,不仅对自身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更有利于亚洲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经济的平衡。

实现可持续发展——改革创新是动力

“面对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破除那些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是要靠改革开放。”李克强指出。

魏家福表示,李克强副总理的讲话传递出了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明确信号。“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我国又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不进则退,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从改革开放中汲取新的动力。”

深化财税、金融、价格、收入分配、企业等方面改革,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全面推进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李克强的讲话,明确了改革创新的着力点。

“改革创新是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为未来发展提供持久动力的需要。”郑新立认为,当前的改革重点在于推进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双轨利率向单一市场利率并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营造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建立统一土地市场;实施结构性政策和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等。

“当前我们面临的这些制约科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躲不开、绕不过,改革是必然选择,需要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改革不仅解决当前的经济问题,更能激活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潜力和活力。”郑新立说。

对于备受外资企业关注的对外开放政策,李克强明确表示,“我们坚持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中国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致力于营造公开透明、公平竞争、可预期的市场和法治环境”。他还特别强调,“中国扩大内需是在对外开放条件下进行的。”

“副总理的讲话让我们感到非常振奋!”阿尔卡特·朗讯执行副总裁辛睿杰说,虽然近年来中国的成本优势有所减弱,但市场环境和法治环境在不断完善,中国巨大的内需潜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也是对外资企业最大的“诱惑”。

“李克强副总理的讲话表明,中国的对外开放不但不会停止,还将继续扩大,而对亚洲国家的开放则是下一步中国扩大开放的重要方向。”外交学院副院长秦亚青说,这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也将为其他亚洲国家注入发展活力,还有利于共同抵御外来风险。

来源:新华网(记者 崔清新 华春雨 王晖余) 编辑:宁波

编辑: 宁波  标签:    

精彩热图

北极熊宝宝亮相德国动物园

6000朵玫瑰插马桶,美院教授另类示爱引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