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珍视对农业的感情——泗县巡礼报道之二
在皖东北的农业大县泗县,出生于农村、并在大学学植物保护出身的县委书记晏金星同志深情地说:“民以食为先”,但现在不少地方,目前大多数只有50到70岁左右的人,还在干农业,对农业怀有深厚的感情。如果像这样下去,10年后,从农村出来的孩子,对农业就不再会有感情了。
作为“中国山芋之乡”,泗县人民在自己的家园上创造的农业成绩是骄人的:从2006年以来,农业生产连续丰收,粮食、林业、畜牧、果蔬等特色产业逐年壮大。实现粮食总产量86万吨、农业总产值62.7亿元;并培育出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2家、专业合作组织284家、标准化养殖小区65个,创省市名牌产品8个,4个品牌通过无公害农产品及产地认证。林业生产、农机化综合水平始终保持全省领先。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60元。三次产业比例由2006年的50:24:26发展到2011年的36:38:26,二产比重首次超过一产,实现了优化结构的历史性突破。
但在成绩面前,晏书记的一席话,却也道出了目前不少农村里的现实。面对这种现实,想想“民以食为天”的真理,我们不得不呼吁一下:请珍视对农业的感情!
泗县经济社会发展展示的痕迹是:1、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一产比重在逐步下降;2、二产工业在扩张:在全县15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9个新型乡村工业园内,从事工业的人数在逐步上升。以前,全县93万人口中,农业人口达到75万;常年外出打工的有25万人;随着工业园区的发展,每年返乡人数约有1-2万;3、城镇在扩容:目前,全县城镇化已达26%(全国平均水平已达50%)。这说明,农村劳动力在逐渐从一产农业中解放出来,去从事二产工业、建筑业或三产;这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因为一个地方要“富政富民”,必须走工业发展的道路;农业只有同工业结合起来,才能使城乡差别逐渐消失。不过,这并不是不要我们去重视农业、不去珍视对农业的感情!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是大家所熟知的:作为人类的“母亲产业”,它的 地位和作用一言以蔽之——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具体地说:1、从经济角度说,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同时还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条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独立化的基础;2、从社会角度说,农业是社会安定的基础。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资料,如果农业不能提供粮食和必需的食品,那么人民的生活就不会安定,生产就不能发展;3、从政治角度说,农业是国家自立的基础。一个国家如果农、副产品不能保持自给,过多依赖于进口,必将受制于人;4、从农业发展现状说,虽然我国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农副产品产量大幅增加,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较脆弱。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既然农业的重要性大家是耳熟能详,为什么还会出现“对农业就不再会有感情了”的现象?据熟悉农业和农村的人分析,原因大约有:一、这是农业现代化以及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必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独立化的基础,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村中剩余劳动力日益增多,这些剩余劳动力会逐渐充实到其他劳动部门。劳动力从农业这个第一产业中解脱出来、去从事二产或三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二、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较脆弱。从20世纪后半叶我国广大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农业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农业仍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在不少地方,农业在很多方面还是靠天吃饭,并时时受自然和人为灾害的影响;三、很多人(包括从农村出来的人)嫌农业挣钱慢、劳作苦。认为辛辛苦苦干一年,还不如打工一个月收入多;虽然已经有很多现代化农具,但干起农业活,劳作还是苦,不如干其他的轻松;四、理论上、眼光上有欠缺。有的人对是农业“国民经济的基础”这种作用从理论上理解不透;有的人压根从骨子里看不起农业,还是做其他大事、做大款来得体面。
面对这种社会现实,要让人们对农业有感情,出路在哪里呢?我们认为,首先要正视现实、不回避问题,但同时,又要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引导人们珍视农业。具体说来:一、要大力阐述农业的基础地位和重要性。要在人民中间牢固树立“民以食为天”的观念,要让人们意识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始于农业;只有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第三产业的发展;二、崇尚从事农业光荣的风气。要让人们认识到,农业和其他产业一样都是光荣的事业,同时也是大有前途的事业;三、要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做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统筹”;并通过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加强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推广运用、推进农机改革试点等手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从而减轻人们普遍存在的认为农业劳作苦的意识;四、要逐步完善对农村的各种保障体系。这包括农业保险、新农合、各种社保体系等。同时,还要继续延长对农业的各方面资金扶持,保障粮食收购价格,继续完善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建立较为完善的扶植农业的社会服务体系等;五、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引导。有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就能引导更多人去认识到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革命和建设中的头等大事;引导人们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去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全面小康。
但愿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统筹”的过程中,在全体中国人中,仍会有一批人会怀有对农业的深厚感情,在自己美丽的土地上、山林里、水面上、荒漠边,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撑起中国农业这个基础产业,这个安天下、稳社稷的“母亲产业”!
来源:中国日报安徽记者站(记者 马晨光)编辑: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