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芋之乡’的特色发展道路——泗县巡礼报道之三
身为一个农业大县的领头人,安徽省泗县县委书记晏金星为这个被誉为“中国山芋之乡”的未来山芋产业发展,指出了一条明路:要将目光锁定在山芋特色种植上,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为自己儿时用来裹腹的主要粮食,晏书记对山芋怀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山芋饭、山芋馍,离了山芋不能活。”晏书记说,在当年吃不饱穿不暖的时期,山芋不仅养活了自己,还养活了上亿的中原人。说起山芋的好,晏书记是滔滔不绝:“山芋可以生着吃,烤着吃,从根到茎都可以拿来食用;而且山芋胆固醇含量低,对老年人来说是一种很好的保健食品。”
晏书记在接受《中国日报》专访中不无自豪地告诉记者,泗县悠久的山芋种植传统,让这里的山芋久负盛名;而通过农业科技的推广、对山芋品种的改良和脱毒技术的广泛运用等,不仅提高了山芋的产量和品质,还增加了山芋品种。
如今,泗县常年种植山芋面积达60万亩左右,徐薯、徐紫薯、心香等山芋品种多达19个,年产山芋7.5亿公斤。2009年泗县被中国特产协会授予“中国山芋之乡”的称号,可谓实至名归。
泗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黄淮海平原南端,地处苏皖两省五县交界地带。温和的气候、广袤的地域使这里盛产着小麦、水稻、山芋、大豆、玉米等多种粮食作物。但在2008年以前,泗县山芋产业由于种植规模小、品种单一,农民始终不能从中获取更多利益。为了实现产业富民、解决山芋产业大而不强的问题,晏书记带头进行市场调研和可行性分析,经过多方论证,最终确定了发展山芋的特色种植之路。
“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山芋产业的扶持力度,对农产品加工企业从贷款、技术和土地上给予倾斜;与周边县和农业科研机构合作,研发新品种,争取扩大山芋产量,提高山芋品质;我们还对农副产品的品牌创立给予政策和财政上的支持,实行一个品牌一个商标。”晏书记说,从淀粉加工到粉丝加工,从粗加工到包装生产,泗县的山芋产业链延长了,品牌价值提高了,整个产业链的亩均产值可达一万元。在合肥、徐州、上海、南京等地超市的货架上都能看到泗县的山芋品牌。这条山芋产业的特色发展之路已经走出了规模,走出了名堂。
然而,山芋产业的蓬勃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对环境的破坏。晏书记毫不避讳地指出,在山芋粉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出现了地表水的污染问题。“用于沉淀过滤山芋粉的水容易发酵变成臭水,流到沟渠里就会造成水污染,影响老百姓的生活用水。”
地表水污染对当地环境会造成多大危害,在大学学植物保护出身的晏金星再清楚不过了:“这种水污染属于农业污染的一种;因面源污染太大,不可控性较强,因此比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的危害性还要大。”
“要发展特色经济,也要注意环境保护。”晏书记深知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为了解决这一棘手问题,他提出了变分散加工为集中加工的发展思路。为此,泗县投资五千万建成三家配有污水处理设备的大型山芋生产加工合作社。“一亩地从种到收到最后加工出售,靠一家一户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通过收购农民种植的山芋,进行后续的加工生产销售;并由政府搭建平台,提供市场信息、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就解决了过去分散加工办不了的事情。”这种农业合作社产业模式的运行不仅改变了过去各自为战的局面,更重要的是,很好地避免了分散加工带来的面源污染,推动了山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晏书记特别强调地指出:“只要痛下决心,变一家一户的分散加工为集中加工,加大产品的科技含量,完全可以把面源污染缩小到点源污染,最终彻底消灭。”
科学的决策和不懈的坚持,让泗县山芋从最初的裹腹之物变成了当地人的骄傲。关于山芋产业的未来,晏书记还有很多构想:到2015年,努力达到超500万元山芋加工业20家,年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的加工企业10家,形成山芋标准化生产基地70万亩,山芋转化率达80%。而这一切,在他坚持发展特色山芋产业的理念下,都将一一得以实现。
来源:中国日报安徽记者站(记者 刘楠雪)编辑: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