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戏” 传千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五禽戏”传承探秘
多方救“五禽”
华佗五禽戏的习练方法多是历代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传下来的,具有很大的脆弱性,极易失传。
改革开放后,五禽戏第57代传人董文焕先生受党和政府繁荣发展文体事业政策的鼓舞,于1985年把整理的成果上报国家体委,五禽戏随之作为“保健体育课”在医学类大学中推广。2003年,董文焕先生出版了《华佗五禽戏》一书,用文字形式介绍了华佗五禽戏的套路动作及要领。同年,国家体育总局把五禽戏作为“健身气功”的重要内容向全国推广。2006年五禽戏被列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在亳州市体育局、民政局、武术协会和当地媒体的见证下,88岁高龄的董文焕先生举行传承仪式,正式把华佗五禽戏掌门人的位子交给了华佗五禽戏第58代传人周金钟。2008年安徽省文化厅授予董文焕先生为华佗五禽戏“非遗”传承人。2011年6月五禽戏又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五禽戏的系统化、规范化和普及化,当代五禽戏名师董文焕、刘时荣等通过挖掘搜集各种五禽戏流派著述,吸收创新,先后编辑出版了《华佗五禽戏》和《古本新探华佗五禽戏》,编创了《五禽观剑》等。培养了周金钟、陈静、马伟财等一批五禽戏嫡传弟子。
随着五禽戏传承人、练习者的逐步增多,对五禽戏的研究也不断深入。一些民间组织,学术团体,从五禽戏的养生保健、中医治疗、运动健身等方面积极探索,大大促进了五禽戏的传承和研究,出现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针对不同人群的五禽戏。简单地说,有偏重肢体运动,意在健身强体的外功型,即通常所说的五禽戏;有以内气运行为主,重视意念锻炼的内功型,如五禽气功;有以刚为主,通过拍打、按摩来治疗疾病,甚至被用于散手技击、自卫御敌的五禽拳、五禽散手等;还有以柔劲为主,讲究动作姿势优美矫健,以舞蹈形式出现的五禽舞、五禽剑等。
众人练“五禽”
由于五禽戏运动幅度不大,适宜人人演练,而且她寓情于动,于玩耍游戏之中就能完成一节一段的练习,因此,吸引了最广泛的群众参与。加之安徽省亳州市以政府推动,群众跟动,社会互动的办法,使千年五禽戏进入了最有力的推广和最群众性的普及阶段。
2003年,亳州市委、市政府要求全市武术馆校把五禽戏作为必修课程,同时在全市开展五禽戏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五进”活动,不断加强五禽戏场馆设施建设,多方培养五禽戏科研人才,设立多处五禽戏教学点,举办各种五禽戏培训班,举行五禽戏比赛,开展五禽戏有奖征文活动,制作五禽戏宣传画册等。亳州市华佗健身文化俱乐部、亳州市传统五禽戏俱乐部、五禽戏研究会等民间组织也应运而生。目前,全市共有五禽戏练习点70多个,五禽戏演练指导员近百人,爱好者、习练者近10万人。2011年五禽戏入选全国体育大会比赛项目,上海世博会表演项目,千年瑰宝重放异彩。
四海传“五禽”
早在18世纪晚期,五禽戏就由法国传教士Amiot传入法国。近年来,为扩大五禽戏在世界的影响,亳州市经常利用重大节事、重要会展和各种赛事,不断向海内外宣传展示五禽戏。
从2009年起,亳州市连续举办三届“中国(亳州)健身气功博览会暨华佗五禽戏养生健身节”,并组团参与中国文化艺术产业博览会、安徽省 “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同时把五禽戏融入旅游节目,开发与五禽戏相关的医疗健身、中医药文化等旅游资源,每天在花戏楼、华祖庵等景点都安排五禽戏表演,不断展演五禽戏的功效和魅力。该市的“华佗五禽戏健身养生节”被国家旅游局、国家体育总局评为“体育旅游精品推荐项目”。
亳州市还坚持“走出去”战略,推荐优秀的五禽戏辅导员,多次到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的日本、韩国、泰国、印尼、新加坡、德国、法国、英国、荷兰、奥地利、丹麦、美国、加拿大、南非等一二十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传授五禽戏。2010年,涡阳县五禽戏传承人在非洲贝宁进行了2个月的五禽戏教学交流活动,系统地向当地人讲解了五禽戏健身气功的历史、原理,现场演示了五禽戏,教会了126名学员。在2010年妈祖杯台湾国际武术节上,亳州市华佗五禽戏研究会会员获得导引操团练第一名。
千年“演”一“戏”。而今,华佗五禽戏的健身强魄功能已成广泛共识;华佗五禽戏的传承者、研究者、习练者已遍布各层人士之中;华佗五禽戏已在中医药界、文化体育界乃至经济领域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华佗五禽戏已穿过千年时空,走进我们,走向世界。
来源:中国日报安徽记者站(特约记者 邓书扬 柴勇刚)编辑: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