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吉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之际
2012年2月23日9时28分,上海证券交易所。随着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荀凤栖、吉视传媒总经理王胜杰共同敲出一记响锣,吉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吹响了登陆资本市场的号角。
这一记响锣,一举创造了四个第一,开启了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新的纪元——
这是我省近10年来第一个在上海证交所上市的企业;是我省文化企业上市的第一家;是我省近十年来首发募集资金最多的企业;也是以省为单位完成网络整合第一家IPO上市的广电网络企业。
这一记响锣,承载了多少人的梦想,又记录了多少人的回忆——
5300余员工,400多万有线电视用户,他们共同追求的,是真正的“全省一张网”,是美好的“数字吉林”,是更为广阔的产业平台和更加精彩的文化生活。而为了这一天,全省上下多少人为之魂牵梦萦、不断求索;吉视传媒,又经历了怎样的一场凤凰涅磐、浴火重生!
当时间回溯到2003年11月,那是一个深秋。“网络整合”的消息如一石激浪,在全省广电系统宣告了一场改革的来临,这也被广电人称为有史以来最艰难、最深刻的体制改革。
难在哪?多年来已经形成了有线电视一市一网、一县一网的各自为战局面,若要整合,势必要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谈何容易!深刻在哪?整合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文化企业迈向市场的重要一步,更是吉林对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份历史担当!
困难面前,吉林人从来不乏智慧、勇气和力量;责任面前,吉林人也从不回避、更不逃避。
省委、省政府对此项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专门成立了由省委、省政府主管领导为组长的广电网络整合工作领导小组,省委连续两年将“加快推进全省广电网络整合”列入省委工作要点,省政府也连续两年将广电网络整合列入省政府重点工作。
在强有力的行政推动下,经过一轮又一轮与各县市艰难的谈判,历经5年两个轮次的推进和深化,2008年9月,广电网络整合终于“尘埃落定”。全省9个市(州)、42个县(市、区)及55个企业的广电网络全部纳入集团公司,实现了规范化管理、企业化运作和产业化经营,全省“统一业务、统一标准、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省、市、县三级贯通的广电网络新体制就此形成。
但对“吉视传媒”而言,这仅仅是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党的十七大后,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日益显现。全国文化产业布局“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促进文化领域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的战略指向越来越明晰。文化产业新一轮的竞争已经风起云涌,机遇稍纵即逝。公司经整合组建后,省委、省政府将其列入我省文化体制改革第一批试点单位,享受国家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的相关优惠政策,2007年开始组织实施全省重点文化企业上市工程,明确提出了打造上市公司的战略任务。
如果说,网络整合已经让广电人尝遍了“千辛万苦”,公司上市就显得更加“遥不可及”。但广电人对此却充满信心,因为他们知道,在他们身后,是整个吉林。
公司总经理王胜杰还清楚地记得,几任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都非常关心公司的上市工作,省委将上市工作写入全委会决议,省政府把公司上市列为省政府重点工作。省委书记孙政才多次深入公司调查研究,听取公司上市工作汇报,解决问题,加强指导。省长王儒林对公司未来上市后开发新业务、增强核心竞争力做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2010年7月,在公司上市前置审批阶段的关键节点,两位主要领导还分别与中央有关部门全力协调,帮助完成上市的前置审批,为实现上市完成了关键一步。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竺延风多次协调解决上市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荀凤栖对公司上市工作的每一步谋划运筹,亲历亲为,交任务、提要求,组织推动解决公司上市工作的难点问题。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全省各地各部门在公司改制和上市过程中给予了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和高效率的审批服务,极大降低了公司上市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省委宣传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帮助公司落实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的相关优惠政策,对公司上市工作给予了全程指导协调;省金融办把公司纳入全省100户企业上市培育工程,享受相关政策扶持;省财政厅先后给予公司贴息补助200多万,省发改委在项目上对公司给予扶持;省人社厅先后下发两个规范性文件,使员工身份转换工作有章可循;省国土厅、省住建厅在公司房产和土地使用权过户时,给予了优惠政策;省工信厅多次对公司的信息化项目进行立项和资金支持;省环保厅仅用一天就完成了公司上市募投项目环境影响和评价的行政审批;工商部门在公司股份制改造变更登记时给予特事特办;国税地税部门认真落实文化体制改革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从各方汇聚而来的强力推动,形成了推进公司规范化运作、加快上市进程的强大合力。
作为一家由事业单位改制而来的新企业,5300多员工的身份转换是制约吉视传媒公司上市的障碍性问题。当刚听说要变成企业身份时,广电职工有各种担心,一些人甚至打算另找门路。这时,有着20年公务员经历的王胜杰带头从省广电局脱离出来,放弃原有身份,变成彻底的“企业人”。为了免除员工的后顾之忧,公司还率先开办了企业年金,对老职工通过设立公共账户等方式进行退休金补偿。王胜杰说,虽然公司上市的门槛很高,但这种高要求反过来逼迫企业在短时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公司谋求上市的过程也是企业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比如公司构建了二元组织结构、扁平化管理、全面预算的经营管理模式和以收支两条线、核定刚性支出、项目审批审核为核心的运行机制,实现了财务管理电算化、用户管理网络化、物资管理信息化和行政办公自动化等。王胜杰把这形象地称之为“削足适履”。
事实证明,“削足适履”的确让吉视传媒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广电行业创造出了享誉全国的“吉林模式”——
2008至2010年,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大幅增长,营业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7.44%,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07.79%,居于国内同业公司领先水平。彻底实现了由小网变大网、由模拟变数字、由单向变双向、由事业变企业,由“看”电视到“用”电视的历史性巨变。目前公司总资产32亿元,净资产15亿元,建成了覆盖全省51个市、县的智能光网络。由于扎实的工作和优异的业绩,2011年12月9日,吉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上市申请,通过了证监会发审委的审核。
成功上市的吉视传媒依然保持着难得的冷静和清醒。他们把目光瞄向了三网融合,准备抢占新一轮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顺应对文化产业扶持的政策东风,吉视传媒或许会成为未来资本市场的又一道风景。毕竟,这只是春天里的一个开始,文化与资本还将续写传奇。
来源:中国日报吉林记者站 (记者 丁陆阳) 实习编辑:孙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