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大保障”撑起城乡医保一片天

2012-02-22 17:14:11 来源:新华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阶梯式”报销基层试水村民治小病首选村卫生室

“在村卫生室治病,享受报销比例高,治病取药花钱少。”海原县西安镇白吉村的田志仁老人说。自村卫生室提高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后,田志仁每天都要到村卫生室进行治疗,病情缓解了许多。与田志仁老人想法一样的村民有许多。

“这里和县医院的条件差不多,医生水平也很好,关键是在这里看病报销的比例高。”在宁夏盐池县花马池镇中心卫生院住院的村民左金凤说,这是她选择乡卫生院住院治疗的主要理由。

如今,在海原县及盐池县的许多村子,村民患小病都愿意在村内就诊。这种变化缘于“创新支付”试点的启动。为了改变多数村民不论病情大小轻重直接到县医院就诊这种情况,让医疗服务向乡村基层下沉,引导村民合理就医,宁夏和哈佛大学研究团队合作的“创新支付制度”项目在盐池县和海原县建立试点,利用经济手段,建立激励机制调控医患双方的行为,使患方合理选择医疗服务,医方合理提供医疗服务。

这个试点项目首先通过报销比例的“阶梯式”设置,引导患者到乡村基层医疗机构就医。项目的参与者、宁夏医科大学教授李吴萍介绍说:“项目设计普通门诊的县、乡、村报销比例分别是30%、55%、75%,同样慢病门诊和大病门诊也都作了阶梯式的设计。住院方面在定点县外三级、县外二级、县、乡镇医疗机构住院的报销比例分别是35%、60%、70%、80%。通过这样一个设计,在经济上引导民众到乡村医疗机构就医。”此外,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改善就医环境是吸引患者前来就医的基础。随着村医服务能力的提高以及村卫生室就医环境的改善,村民们逐渐改变了“有病就跑县里看”的习惯和不信任村医的偏见。

在盐池县,2011年1月~8月,全县参合农民就诊134,437人次,其中在县级医疗机构就诊占6.9%,在乡镇就诊占48%,在村级就诊占45%。相比去年同期,县、乡两级分别下降了1.94%和11.6%,村级上升了13.4%。初步实现了村民就医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达到了引导医疗服务下沉基层的目标。

公益性药品配售“两降一升”便民利民

在永宁县胜利乡卫生院的一面墙上,张贴着醒目的药品价格目录。维C银翘片有的药店卖1元/包,这里卖0.77元/包;氟哌酸有的药店卖1元/板,这里卖0.4元/板。该院院长沈建华介绍说,目前每天的门诊病人超过100人,是过去的一倍。

药价变便宜了。这个明显的变化得益于宁夏较好的制度基础。为遏制药品流通环节多、流通成本高的现象蔓延,2006年,宁夏启动了药品“统一招标、统一价格、统一配送”的“三统一”制度,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2010年4月1起,宁夏将药品“三统一”政策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行衔接。目前,宁夏已有800多家医疗机构实行邮政“点对点”直配药品,并实行“零差率”销售。省级医疗机构只需在3小时内、二级医院在12小时内、县以下医疗机构在24小时内就可实现按单配送,此举极大降低了药品流通成本。

在宁夏,相关部门通过医改促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动转变角色,回归公益性定位,让“医改阳光”照到每个角落。新医改的成果不断造福城乡居民。宁夏从2010年4月1日起,在全区239个乡镇卫生院、14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2474个村卫生室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实现了“零差率”销售,提前两年实现了国家规定的目标任务。目前,宁夏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呈现门诊次均费用下降、住院次均费用下降、门诊人次上升的“两降一升”良好态势,群众的医药费用负担逐渐减轻。记者陈雪芹

点评:把增投入和建机制结合起来,通过建机制提高投入效率,通过增投入促使机制创新。这是宁夏医改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一条重要经验。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他们通过创新管理体制,在医保方面打破城乡社会的“二元结构”,实现了患者就医的城乡一体化;通过支付制度创新,增强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活力,使患者更多地选择在基层就医。这表明,“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巩固和完善基层医改成果,仍然需要重视体制和机制层面的完善与创新。(黎明)

来源:新华网 编辑:张少虎

编辑: 张少虎  标签: 城乡居民 医保改革 城乡一体化建设 宁夏盐池县 就医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精彩热图

人体22个趣味迷信

UFO再度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