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打好中医药服务特色牌
花小钱也能治好常见病
甘肃医改本着“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最基础的问题,用尽可能少的费用维护居民健康,走中医药特色的医改之路”的理念,走出了一条既充分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又能节约政府投入和群众支出的路子。
72岁的陇西县鹅鸭沟村农民伏秀花说: “我心脏不好,每年至少要住3次医院。现在,农村合作医疗能报80%,一年下来,自己也就负担1000多元。”伏秀花没有了后顾之忧,备感欣慰。陇西县是首批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试点县之一,零差率销售使西医药零售价平均下降了15%、中医药零售价平均下降了25%。自2010年开始,甘肃省分三批在全省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了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取消“以药补医”,药品零差率销售覆盖率达100%。
截至2011年底,甘肃省城镇职工、镇城居民和农村居民参保人数达到了2510.81万人,城镇医保合并参保率、新农合参合率分别达到98.33%、96.65%。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280元和230元。职工医保、新农合政策范围内报销比分别达到77.5%、70%。
“甘肃是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省份,维护健康首先要考虑农民。”刘维忠说,用尽可能少的费用维护农民健康,农民看病的问题解决了,甘肃的医改就破题了。医改部门分析,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一是病人太多,医疗服务供不应求,农民看不上病;二是保障水平低,医疗费用增长快,农民看不起病。为此,甘肃采取了一系列节约费用的措施。
一是合理布局,实行医疗机构的分级分工制度。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的职责和功能定位,将手术分为三级,科学划分各级医疗机构对应的患者群,强化双向转诊等制度落实,从宏观上引导病员的合理流动,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二是加强公立医院监管,解决过度医疗问题。坚持推行医务人员“四排队”和医疗机构“八公示”制度。“四排队”是“医师用药量、抗生素使用量、患者自费药使用量、青霉素占抗生素比例”排队、评估和上墙公示;“八公示”是医疗机构中“药品收入占总收入比例、门诊输液人次占门诊总人次比例、平均住院费用、平均门诊费用、平均单病种费用、平均住院自费比例、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患者满意率”排队并在网上公示。
2009年以来,甘肃省因不合理用药实施处方权监护1486人次,实施处方权限制51人次,处理不合理用药的医务人员1057人,人均门诊和住院费下降了20%左右。据统计,甘肃人均门诊次费和住院费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除西藏外,为全国最低。
值得一提的是,卫生厅把检查医院和记录不良业绩的任务交给卫生监督所,使其成为管理医院的强力助手。据悉,卫生部在全国推广了甘肃的这一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