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小平南方谈话 勿忘为何而出发
农历新年,春意盎然。1月31日,深圳特区报头版显著位置,重新刊发当年产生巨大影响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
20年前,邓小平同志先后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作为中共深圳市委机关报,《深圳特区报》于1992年3月26日刊发了反映小平同志视察深圳行程及南方谈话主要内容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全景式生动地记录了小平同志1992年1月19日至23日在深圳的所行、所思、所讲。
转眼间,南方谈话发表20年了。今天,我们再通过这篇通讯重温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就是要激励那些为改革开放事业而不懈奋斗的人们,牢记小平同志的殷殷嘱托,就是要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锐意进取,勇于担当,不断创造新的经验、新的奇迹,把特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宏伟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深圳是常为先的。正如20年前,当大家都在犹疑于“姓社还是姓资”时,这些发自深圳的篇章廓清迷雾,凝聚共识,引领了一个时代的风潮。20年后,当大家都在议论“改革开放到底该怎么走”时,作为“排头兵”的深圳在龙年旧文重发,意味深长,也必将引领全国新一轮的思想冲击波。
怎么走,首先是方向问题。这也是当前舆论关注的焦点。中国是一艘承载了十几亿人现实与梦想的“航船”,进入“深水区”后,只有把握航向,才能选择最佳的航线与最优的动力。特别是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在不断发生深刻变化,每一个变量,都在考验着党和人民的智慧与勇气。
因此,重温南方谈话精神,就必须回到原点:为什么要改革开放?为了谁?目标是什么?“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既是对历史的判断,也是对现实的承诺。
改革开放30年,“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人民,群策群力,筚路蓝缕,走完了西方人要走上百年的路程,造就了一个令全世界惊叹的经济奇迹。但也必须看到,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贫富悬殊日益加剧,社会分层日趋明显,社会心态浮躁不安,社会共识出现迷失。一些声音也在议论,“还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但正如小平同志所言,“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也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考察时指出,“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就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在这一大方向上,我们始终坚定不移。
有人也担忧,是否因为我们步伐走得太快?但是,我们的改革正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中不断推进。发展出现的问题,必须在发展中解决。特别是当前中国发展处于关键期,改革步入攻坚期,停顿和倒退都没有出路,必须一往无前,必须坚定信心、砥砺勇气,坚持不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
重温南方谈话精神,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拿出小平同志在深圳提出的“闯”的精神、“冒”的精神、实干精神,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必须深刻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和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精神,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动力源泉。找准深化改革开放的突破口,明确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
任何一项改革,本质上是生产关系与利益格局的调整。“做蛋糕”与“分蛋糕”的辩证关系,正深刻地揭示了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在改革创新的路径中,必须充分调动全民积极性的重要意义。
重温南方谈话精神,必须打破既有利益格局,真正实现“包容性增长”,让更多的人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从而凝聚改革共识,释放改革的动力。
为此,党和国家把社会建设提到与经济发展同等高度,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重温南方谈话精神,方向、路径与动力,缺一不可,正如共同富裕、科学发展与包容性增长,一脉相承。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前行。重温南方谈话精神,不可教条主义,还需要实事求是,不断地去完善我们的改革精神,不断推进我们改革之路。
深圳此次旧文重发,表明了一种决心,体现了一种担当。希望深圳在新的历史关口,能在舆论、理论以及实践上再度领航,走上改革开放的新征程!
来源:中国日报深圳记者站 编辑:冯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