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浩明:贵州瓮福要做全球性企业
4年向国外“卖技术”超10亿美元
作为中国磷化工企业的“龙头老大”,偏安一偶2011年瓮福集团公司销售收入已突破240亿元,难能可贵的是,作为地处西部的资源型企业,瓮福国际市场收入就达13.88亿美元,除贸易外,在非洲市场和亚洲的沙特等国家,凭借技术、管理和标准输出,瓮福拿到了5亿美元的单。
在1月10日召开的贵州“两会”上,瓮福集团董事长何浩明说,通过技术和管理、人才输出的“走出去”,和资本、项目的“引进来”,瓮福集团4年来已经向国外“卖技术”超10亿美元,现正朝将瓮福集团打造成一个国际型企业方向迈进。
突围:改革奠定基础
何浩明2000年1月20日到瓮福履新。“当时,偌大一个公司,账上只有180万元的流动资金,春节将至,不光公司招待所里还有一堆债主在等着要钱,职工年终的奖金工资更是没着落。”何浩明说。
当年1至4月,公司生产停了58次,其中40次发生在硫酸生产线。经过连续3个多月的调查摸底,何浩明得出公司硫酸生产线必须要进行技术改造的结论。
而当时的背景是,瓮福和贵州其他资源型企业一样,依托贵州丰富的矿产资源,只能通过出卖初级产品赚钱,沦为国内外大型公司的原料基地。
“如果不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就脱不了‘守着资源受穷’的魔咒,成为经济‘殖民地’。”何浩明说。硫酸生产线技术改造成功后,当年下半年,公司生产达到正常状态。随后,公司产品结构调整开始全面铺开。
在技术改造的同时,更需要改革的是制度。
2002年初,瓮福公司开始酝酿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虽然我们借助了国家‘三项制度改革’的东风,但改革中利益受损的人,反应还是比挖了祖坟还要厉害。这几项制度都是企业管理中最基础的工作,不把庙拆了,不把内部管理体制理顺,企业的发展就没有根基。我始终坚信公司领导班子集体研究作出的这一决定是正确的,并且用‘不撞南墙心不死’的决心坚持了下来。”何浩明如是说。
相比起以后公司在技术上的大量创新等,瓮福集团公司的“三项制度改革”,可能是何浩明到瓮福集团工作后遇到的最大困难、最大挑战。但事实证明,瓮福集团的这次改革,确实为公司后来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