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民企期待发力文化产业
1月18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称,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成功借壳上市,成为湖北文化产业的第一股,标志着湖北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得知这一消息,省政协委员、湖北江汉商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邹昌浩异常兴奋。他说:“湖北文化复兴的时代正在到来。随着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走向深入,民营企业参与文化产业的空间越来越大。”
近年来,湖北省文化产业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2010年湖北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695.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0.9%,比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高出6.1个百分点,比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高出10.8个百分点,占全省GDP的4.4%。2011年上半年湖北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78.7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96%。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使文化产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环顾湖北,文化产业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立体姿态,展翅欲飞。以长江出版传媒、湖北日报传媒、湖北广电网络、知音传媒等为代表的国有文化集团,大步跨越。以江通动画、盛泰传媒、金三峡印务等为代表的民营文化企业,激流勇进。以大连万达、华侨城、华彬集团等为代表的文化战略投资者,布局宏大。
引人注目的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巨大冲击,同时国内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相继出台,许多民营企业的投资方向逐渐从房地产、煤矿、进出口贸易等风险较高的行业,转向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的文化产业。一些主业不是从事文化产业的民营企业,也纷纷投资文化产业。
邹昌浩是最早试水文化产业的民营企业家之一。原来从事农业、服装、物业等行业的邹昌浩,2007年5月,以其创办的湖北正昌集团注资1000万元,与江汉商报社联合成立湖北江汉商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成为省内最早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之一。四年多年,通过对外积极引进一流的办报经营人才,对内积极推行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年年改版扩版的《江汉商报》让广大读者耳目一新,仅2011年就举办红歌会、小巷总理评比等各类活动上百场,极大丰富了荆州市民的生活,报社的经营收入也随着影响力的扩大逐年攀升。
省政协常委、省工商联副主席、奥山集团董事长邬剑刚也在文化产业的投资当中收获颇丰。原本在房地产业内打拼的奥山集团,先后斥巨资投拍了多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其中,电影《琴动我心》在第8届圣地亚哥国际儿童电影节上荣获“中国电影文化大使荣誉奖”等三大奖项;《京汉大铁路》和《第一大总统》作为辛亥革命百年庆典献礼剧目,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奢香夫人》、《咱家那些事》、《国门英雄》等剧作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获得较高的收视率及良好的社会反响。
不过,和国有文化企业的巨大块头相比,湖北民营文化企业的身影仍显单薄,发展面临诸多待化解的的问题。邬剑刚在一份政协提案中说,政府管理文化产业的手段仍然有着较为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由于受文化体制或地域的影响,大多民营企业的规模不大,往往只是在个别文化市场领域,比如艺术品、影视等进行一些投资,民营文化企业不能享有与国有文化企业同等的政策待遇,市场准入障碍多,融资困难,信息渠道不畅。
邬剑刚建议,要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湖北文化强省,应进一步向社会资本开放文化市场,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确定可以让民营资本进入的领域,引导社会资源向文化产业流动聚集。同时,要落实好现有对民营企业参与文化建设的优惠政策,允许民营企业在投资文化建设中,可以享受与国有企业同等的政策优惠。
邹昌浩则表示,湖北文化资源丰厚,但是与旅游、休闲、演艺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业态结合度偏低,尤其是缺少领军人物来引爆,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湖北的文化资源挖掘好、经营好,让文化产业成为湖北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来源:中国日报湖北记者站(记者 陈道林) 编辑:冯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