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参数造假成家电业潜规则 背后藏巨额利润

2012-01-19 16:16:14 来源:新京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观察

“虚标”背后是巨额利润

各地质检机构屡次查处,行业内部也怨声载道,那是什么原因让“虚标”屡禁不止?家电业内人士梁振鹏称,“虚标”背后巨额利润是问题关键。“家电制造企业对于产品高溢价的追求,是企业去虚标能效等级的动力。”

根据2009年出台的空调能效补贴标准,企业每销售一台1、2级能效空调,就可以获得国家300~850元的财政补贴。2010年6月后,该标准下调至150~250元。京东商城的售价信息显示,目前1P定频冷暖空调的主流售价在2800元左右,最便宜的一款奥克斯冷暖空调仅2199元。

财政补贴可占到产品最终售价的10%,企业怎么会放弃这部分利润。据新华社报道,至2010年底,为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中央财政共安排160多亿元,推广高效节能空调3400多万台。

“除财政补贴外,虚标本身也能给企业带来利润,尤其是‘功能虚标’。例如能除甲醛的空调、格力的1赫兹45W空调等等,让产品马上有了卖点,从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梁振鹏称,“还有一种情况是,在价格战的竞争压力下,家电企业在偷工减料、节省成本的过程中,自然就有可能生产不出连基本国家能效等级门槛都达不到的不合格产品。”

美的电器新闻发言人王金亮则认为,出现这种问题,直接原因在执法力度不够、生产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不少地方政府明明知道有企业生产不合格的东西,但依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产品流出去了。即使偶尔有查处,也是隔靴搔痒,罚点钱意思下就完了。所获得的利益上千万,花个十几万就搞定,谁还愿意老实本分地做生意。”

“如果各地加大执法力度,查处一起违规,就让造假的企业破产、倒闭,让他不能销售,我不相信还有企业敢造假。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违法的成本很低,谁都敢去冒犯政策。”王金亮称。

《能效标识管理办法》显示,如果有不法企业利用这项国家花费巨资旨在促进节能减排惠及普通百姓的工程作为牟取暴利的工具,这种欺骗行为被发现后,受到的处罚仅仅是“由地方节能管理部门或者地方质检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和停止使用能源效率标识;情节严重的,由地方质检部门处1万元以下罚款”。

说法

“虚标”已成行业潜规则

“虚标”情况并不是白电企业的专利。近年来,国内家电产品在能效标识上接连上演“乌龙”,从小家电到白电、黑电,几乎涉及整个家电领域。

近日,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官方网页上发布了2011年第四季度对部分日用消费品抽查结果的公告。其中电饭煲和电磁炉的合格率仅为七八成。其中,先科、新飞、英基、富士宝、欧科、格兰仕的电磁炉均被曝出热效率不合格,新飞的电饭煲则被查出输入功率和电流不合格。

家电行业专家刘步尘表示,虚标已成为家电行业的潜规则,企业从中得到了好处,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效果。而且这种虚张声势的情况不仅仅是在“能效标识”领域出现,很多指标都存在虚假。举例说,很多消费者买的电视的屏幕规格,标的是42英寸,可能实际达不到;买的6公斤的洗衣机,实际却是5.5公斤;买的200立升的冰箱,能有190立升就不错了。这种情况非常多,已经成为行业的潜规则了。

而作为消费者,对这些虚标的产品却很难辨识。

“消费者绝对没办法,那是真没办法。即使是行业专家,他也看不出来产品的耗电量。必须在实验室里,借助必要的化验仪器和手段,才能判断企业到底有没有说谎。”杨宏民称。

杨宏民称,这个行业现在鱼龙混杂,竞争秩序很不规范。“那些老实本分、不投机取巧的企业就会吃亏;那些投机耍滑的企业就是占便宜。这是行业现状,不少企业就短视地顺从这个规则。要改变这个现状,政府必须出来做这项工作,严惩投机倒把的企业,让他们没有葬身之地,这样好的企业才能脱颖而出。”

编辑: 冯媛  标签: 能效指数 能效标识 产品参数 产品标志 家电业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精彩热图

流传最广的32条谣言

萌翻了!野生动物宝宝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