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贵州十大扶贫开发新闻事件出炉
1月13日,贵州省扶贫办邀请有关专家,对中央级媒体、省内媒体的上百条新闻事件进行集中讨论、评议,最后从重要性、影响力、吸引力方面评选出2011年贵州省十大扶贫开发新闻事件。它们分别是:
1、贵州省委、政府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 新闻事件:2011年2月25日贵州省召开省委农村工作会和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把扶贫开发作为 “第一民主工程”,着力构建“大扶贫”格局,向贫困发起“总攻”。坚持开发式扶贫、参与式扶贫、差别化扶贫和社会化扶贫,实施产业化扶贫、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推进党建扶贫和“双万”结对帮扶活动。让贵州的第一民生工程将开创生机勃勃的良好局面,谱写了新的辉煌篇章。
2、贵州减贫60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4200元 新闻事件:2011年,贵州抓住战略机遇期,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把扶贫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向全省发出了决战贫困、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的号召……一年来,全省扶贫系统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民生作为第一要求,把脱贫作为第一目标,集中心思,凝聚力量,向贫困发起“总攻”,让扶贫开发工作呈现出“团结奋斗、加速发展、减贫增收、民生改善”的新态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快中保好”,“扶贫脱贫攻坚工程”首战实现了良好开局。全年减贫60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4200元。
3、栗战书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上第一个交流发言《举全省之力 向贫困发起“总攻”》 新闻事件:2011年11月30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闭幕。中共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参加会议并代表省委、省政府第一个作交流发言。他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决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和目标要求,抓住国家支持贵州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举全省之力向贫困发起“总攻”确保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同时在此次大会上,贵州省12个扶贫先进集体和9名先进个人受到了表彰。
4、摘帽不摘政策 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 新闻事件:2011年2月25日,贵州省召开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和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出台了“减贫摘帽”政策,“摘帽不摘政策”成为贵州今后扶贫的新举措,激发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从争戴贫困帽到争当脱贫先行军,折射出的是一种扶贫开发的力度和不脱贫就是失职的理念。在这一政策的感召下,贵州各贫困县、乡不断奋斗,帮助老百姓找出路、谋发展,各级干部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户交心,谋划未来发展,全省扶贫开发呈现出喜人的态势。2011年,贵州省施秉县、盘县、兴仁县三县66个贫困乡将实现“减贫摘帽”。
5、“四帮四促”,万名处长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 新闻事件: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2010年底以来,贵州省组织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开展“四帮四促”活动,即:帮助学习领会精神、促进思想统一;帮助理清发展思路、促进科学发展;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增比进位;帮助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和谐稳定。“四帮四促”活动通过采取面上帮促和定点定人定时限帮企业、帮农户相结合的办法,带动全省各级领导干部胸怀“民苦我忧、民贫我愧”之心、“去民之患,犹除我心腹之疾”之念,扑下身子,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人对人、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做群众工作,帮助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2011年7月份,在“四帮四促”活动载体的基础上,贵州省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基层一线。全省上万多名党员干部,推行“一线工作法”,走农户“结穷亲”,探索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穿行田间,走村入户,将党和政府的爱民之情、亲民之意、为民之举,送到生活在每一个角落的群众心坎里,扎扎实实帮助老百姓谋发展。
6、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启动,贵州16个县市区纳入范围 新闻事件:2011年11月15日,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启动,贵州省铜仁地区10个县市区及遵义市道真县、务川自治县、正安县、湄潭县凤冈县、余庆县16个县区列入武陵山区范围,这是继西部大开发后,国家对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实施的又一战略性政策支持,这将为这些县市区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这些县市区将在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业、茶产业、油茶产业、中药材产业、扶贫攻坚、民生改善、生态建设等方面获得一系列国家重大政策扶持和项目资金支持,解决投资不足的问题。
7、贵州65个县市区列入三大片区 新闻事件:今后,我国将11个连片特困地区和三个特殊地区作为新一轮扶贫攻坚主战场。贵州省纳入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共涉及65个县。目前,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已启动,贵州省正在抓紧编制乌蒙山片区和滇桂黔石漠化区域扶贫开发规划。
8、打造十大扶贫产业名片,把扶贫产业做成工业的第一车间。 新闻事件:2011年11月4日,贵州省扶贫办在贵阳召开扶贫开发经济运行会,提出调整产业结构、突出重点、规模发展,围绕建设中国南方重要核桃产业大省、中国南方马铃薯基地、中国南方油茶基地、中国西部特色苗药基地、中国绿茶主产区和全国蔬菜主产区目标,确立了核桃、草地生态畜牧业、精品水果、蔬菜、油茶、中药材、茶叶、特种养殖、脱毒马铃薯和乡村旅游业10大扶贫产业。十大产业名片的提出,是基于贵州优势的资源环境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是贵州弘扬比较优势所添置的浓墨重彩一笔,也是将扶贫产业与工业有效衔接的举措。使扶贫产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过度,让农业与工业成功嫁接,促成密集的加工工业,推进农业工业化发展步伐,从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9、集团帮扶 贵州走进“大兵团”扶贫时代 新闻事件:2011年,贵州省扶贫办在27个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领导扶贫联系点大力开展集团帮扶工作,按照“党政领导、部门负责、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思路,对每个定点帮扶乡镇集中投入100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并以县为单位按照1:3以上的比例整合各类资金,通过机制创新,整合资源,综合治理,重点突破,板块推进,力争用2-3年的时间使定点帮扶的贫困乡镇整体脱贫,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在集团帮扶中,贵州按照调整结构、突出重点、规模发展、推进产业化的思路,用大手笔书写大规划,实行大统筹、大整合、大融汇、大兵团运作,高起点发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探索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规范化运作、集约化经营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做到资金集聚、要素集结、产业集中,从而实现产业集群,形成规模效应,促成“效益集成”。
10、乡村旅游扶贫,不离土不离乡的贵州扶贫模式 新闻事件:2011年11月2日,贵州省出台了《关于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倍增计划的意见》,从2011年起,每年安排不低于1亿元的财政扶贫资金,5年内,在300个贫困村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倍增计划,围绕红色旅游、民族风情游和生态休闲游等主题,加快形成种类丰富、特色鲜明、功能配套、服务规范的多元化乡村旅游扶贫产业体系。到2015年形成10个以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省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区、20个地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区和100个各具特色的县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项目区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000元以上,年均增收幅度高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个百分点以上。
(来源:中国日报贵州记者站 记者 杨军 编辑:信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