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大省山东加快实施文物博物馆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山东省副省长张建国在会议上讲话
山东省文物局局长谢治秀在会议上发言
文物大省山东加快实施文物博物馆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十二五”末, 山东省将形成一批具有广泛影响的博物馆、文化遗产地等知名文化品牌,成为全国重要的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和文物强省。
“要实现这一目标,山东要健全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体系,保障文物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投入机制以及支撑文物保护高水平发展的管理队伍和专家队伍。”山东省副省长张建国在1月9日举行的山东省文物工作会议上说。
据介绍,目前,山东省已经发现各类不可移动文物4万余处,其中泰山、“三孔”、齐长城为世界文化遗产。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0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1处;省级优秀历史建筑373处;历史文化名城18座;馆藏文物121.9万件,其中一级品6623件;考古发掘标本和文物商店库存流通文物约40万件。
张建国副省长强调,为推动山东文物事业的快速发展,山东省政府和国家文物局签署《合作加强山东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框架协议》,并在去年底推出《山东省文物博物馆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全省文博事业在建设经济文化强省进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山东省文物局局长谢治秀介绍说,过去的一年山东文物事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很多工作跃居全国前列。包括曲阜片区、齐国古城等一批大遗址保护稳步推进,全省在建、新建博物馆40个,全年累计接待观众1800万人。济南大辛庄遗址考古发掘被列为“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目前,为实施山东“十二五”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相继启动了一系列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其中大运河“申遗”工作,已经完成了《大运河保护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并着手展开运河沿岸的文物点保护工作。积极推进大遗址保护工程。先后将大辛庄、城子崖、齐国故城、鲁国故城、桐林、两城镇等6处大遗址纳入国家“‘十一五’大遗址保护项目库”。大汶口遗址、曲阜鲁故城遗址、南旺分水遗址又被列入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
山东将打造文化遗产保护片区。规划建设“七区两带”(曲阜、淄潍、泰山、黄河三角洲、半岛、沂蒙、鲁西等片区和大运河、齐长城两条文化带)文化遗产保护片区,并逐步建立比较完备的片区保护管理体系。通过片区保护战略的实施,立足文化遗产的区域特色,实现区域文物保护与利用。
来源:中国日报山东记者站(记者 鞠川江) 编辑: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