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推动社会管理模式扁平化。要适应社会结构的转型,改变垂直管理模式,推动管理的扁平化,做到横向到边;要建立社会管理的缓冲带,使群众的不满情绪在缓冲区得到充分排解,避免造成群众与政府的直接对立;要推进以城乡社区为主要载体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有利于整合公共资源的原则,稳步推进镇村体制向街道社区体制转变,逐步建立现代新型社区。
三、大力发展服务性和公益性社会组织。要通过有序敞开“大门”,规范准入“门槛”,“放开一大片,限制一小部分”,即放开服务类和公益类社会组织,制定各项扶持政策,制定有关法规,让他们在法律框架内配合政府提供更多的社会服务;限制有可能造成不良政治影响社会组织的发展,保证社会稳定。要实现政府部门职能向社会组织的转移,通过政府的“瘦身”放权,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应有作用。
四、强化社会舆情的收集与处置能力。在各级地方政府设置舆情综合管理和协调机构,加强对舆情的收集分析;完善舆情收集手段与方式,在基层增设信息收集点,对舆情进行动态收集,并根据舆情烈度分层级及时报送。
五、发挥政协在加强社会管理中的作用。要根据社会结构、阶层结构的变化,及时调整界别设置,使各界群众都能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要进一步完善政协委员的遴选制度和委员结构,使其具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真正代表和反映所在界别的利益诉求;要把政协工作向基层延伸,充分反映基层群众的意愿和呼声,在社会管理中起到“预警器”和“安全阀”的作用。
来源:新华网 编辑:冯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