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居上
这里到处弥漫着一种氛围,一种冲动,一种全民投资赚钱的激情,“很像当年起步时的温州”。鄂尔多斯正呈现着一个后来居上的态势。
鄂尔多斯,一座成长迅速得令人吃惊的城市。
“十一五”以来,鄂尔多斯的经济发展一直吸引着国内外的眼球。在中国社科院《2007年中国城市竞争发展力蓝皮书》中,增长竞争力名列第一;效益竞争力名列第三,超过香港。人均GDP达到10000美元,超过北京。 2007年胡润中国百富榜,内蒙古上榜11人,其中8人来自鄂尔多斯。
而资源是这个城市最显著的标签。目前鄂尔多斯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占全国1/3,煤炭探明储量占全国1/6,“每走一步脚下踩的都是资源”。在新城宽阔的街道上,悍马、奔驰、宝马、保时捷、路虎随处可见,“站在大街上就像看车展”。全市每百户拥有私家车17辆。迅速发展的经济支撑着前卫消费观念——去沿海购置地产,打“飞的”去北京、上海、香港购物,“到了节假日,呼、包两市大商场的停车场都被鄂尔多斯"蒙K"牌照的车占了一大半”。而15年前,鄂尔多斯的财政收入只有1亿元,而去年已达到538亿元;全市8个旗县有3个进入全国百强县,5个进入西部百强县。综合实力跻身全国百强城市第28位,并被列入中国改革开放30年18个典型地区之一。
实际上鄂尔多斯成为新崛起的财富高地并不是一夜暴富。
鄂尔多斯是历史上著名的“河套文化”发祥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如同特区精神、温州模式、苏南模式,鄂尔多斯的崛起也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
在鄂尔多斯的杭锦旗,沙漠占了杭锦旗土地面积的40%,其中库布齐沙漠是我国第六大沙漠,这里是人迹罕至的“生命禁区”。1999年,杭锦旗13万各族干部群众,慷慨解囊,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历经两年多的艰苦奋斗,建成一条纵贯库布齐沙漠、全长115公里的穿沙公路,鄂尔多斯的人“穿沙精神”由此形成并迅速推向全国。
而有经济学家称,“穿沙精神”已融入到整个鄂尔多斯人的血液。
在位于鄂尔多斯市东胜区达拉特旗路与鄂尔多斯大街交汇处的北国新天地,每到晚上,这里流光溢彩,在各式霓虹灯和广告牌的映照下,各种高端品牌林立,游人如织,让人仿佛置身于上海淮海西路或者是徐家汇、五角场的某个商圈。
开发此处商业地产的鄂尔多斯市远弘扬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蔺财尝试过各个行业,2002年还在销售吉利汽车,但2003年当国内煤炭价格开始飙涨之际他转行投资煤矿和铁矿,2007年,当房地产投资热开始兴起的时,他又投身房地产,几乎每个行业他都取得了成功。“几乎每次转型、每次投资我都紧跟鄂尔多斯经济的发展。”他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在鄂尔多斯投资的一个外地客商说:“不知道是不是路的作用,这里的人有一种强烈的创新意识,只要是和发展经济有关的事,都敢去尝试。”
对此,鄂尔多斯市委书记云光中的理解是:鄂尔多斯过去没有辉煌过,所以没有包袱,思想解放彻底,敢闯敢干,这是贫困地区能够实现反梯度推移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关键原因。
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鄂尔多斯时曾说,鄂尔多斯继“深圳模式”“温州模式”之后,创造了“鄂尔多斯模式”。
而通过3天的考察,鄂尔多斯带给吴冽汐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这里到处弥漫着一种氛围,一种冲动,一种全民投资赚钱的激情,“很像当年起步时的温州”。
可在某种程度上,鄂尔多斯正呈现着一个后来居上的态势。2010年浙江温州GDP达2925亿元,鄂尔多斯2643亿元,尽管鄂尔多斯GDP稍微逊色,但鄂尔多斯19.2%的GDP增速远远超过温州11.1%的增速,赶超可以说是指日可待。
实际上,不仅仅是鄂尔多斯,整个内蒙古经济发展也正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GDP年均增速达到惊人的18.7%,2010年,内蒙古全区生产总值达11620亿元,迈入GDP “万亿元俱乐部”。 2005年的3905亿元,相当于“十五”末的3倍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内蒙古目前的人均GDP已经接近7000美元,超过了沿海的山东、福建、辽宁,直逼广东。
“鄂尔多斯模式是在中国广袤的西部地区涌现出的又一生动典型。它的发展基础、发展环境、发展条件等在我国西部地区有很强的代表性。”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调研组这样总结鄂尔多斯模式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