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的“中国式焦虑”
十年发力,中国一度成为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风向标。
从上至下,均对之寄予厚望。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广州亚运、深圳大运,我国新能源汽车频频亮相,“战绩”不俗,好评如潮。
从2009年开始,由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四部委共同组织启动的“十城千辆”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如今已发展至25个城市公共领域示范和6个城市的私人领域示范。表现突出的深圳市,近三年来新能源汽车累计实现安全行驶里程超过9500万公里,其中公交8800万公里,出租车700万公里以上。
然而,尽管如此,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却并未如当初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快速。刚刚率督导组去各示范城市调研归来的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监理专家组组长王秉刚表示:“有些方面与预想有差距。”
2011年的最后几天,当业内最重量级的各界人士齐聚北京“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座谈会”,科技日报记者从他们口中,体会到一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中国式焦虑”……
焦虑1:国际竞争压力剧增“国际电动汽车产业开始明显的加速,国际汽车巨头电动汽车研发和产业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使得我们电动汽车自主创新和自主发展所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剧增。”会议伊始,主持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秘书长付于武便如此直言。
据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长陈家昌考察了解,这几年韩国在燃料电池技术方面发展非常快,带给我国企业的压力陡增。“原来我们做燃料电池技术的时候,一般都是看看美国、加拿大、欧洲和日本,对韩国没有太多关注,当时他们对此不是太感兴趣……”
而一份来自德国的资料显示,该国正计划投资140亿欧元建设电动汽车创新平台,远超过我国已经投入的加上未来10年的投资总和。
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组长、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则定义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是“起步不晚、发展不慢、基础不牢、差距存在”,中高端技术竞争压力会越来越大,我国“面临决战关头”,必须继续加大攻关力度,推动我国汽车工业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迅速转型,“否则将会形成新一轮的技术引进高潮。”
这种差距与危机,在新能源乘用车型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比亚迪是国内目前该领域公认的领军企业,据其总裁王传福称,在大运会等项目推动下,“比亚迪电动出租车和私家车今年累计超过1千辆以上。”这一数字在国内虽然惊人,但相比日产聆风全球两万辆、美国雪佛兰沃蓝达近5千辆的销量,相去甚远。此外,Mini cooper电动车、奥迪A3电动车、沃尔沃C30电动车等高品质车型也正虎视眈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