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开放的角度,中国制造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符号,这种符号的背后是全球化大生产向中国聚集。无论是商品生产还是服务贸易,在中国走一圈,打上Made in China痕迹的所有产品,都会成为课税对象。每年几万亿美元的进出口贸易活动,首先有关税,其次有进出口环节增值税,如此种种,这些税收也直接计入了税收收入的总额之中,成为税收收入上涨的推力。
此外,实际通胀水平增加税收收入作用明显。如今,大家终于知道了CPI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的局限性,那就是不能完整反映整个市场物价的变化。房价、能源价格、服务类价格等在CPI核算中的比重不高,但多年来的价格涨幅却最大。CPI指数平稳下的税收高速增长,事出有因。
以房价为例,房屋价格以及租金价格在CPI的比重当中远不及猪肉、粮食高,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讲,这却是大笔开支。契税、营业税及印花税是在房屋交易过程中依据房价确定的税收。近10年来各地房价的高企,令这类税收收入增加明显,压在购房和租房人身上的税负较之以往只多不少。
再看看能源价格,如果说天然气、用电的价格还在管控之中,那么燃油价格则是一路飙升。从3元多到5元多再到如今的7元多,持续上涨的燃油价格推高了大家的出行成本。
同时,燃油当中所含的资源税、增值税、燃油税附加等税种,也随着燃油价格增长而快速增加。很多勉强买得起车的人,却不太用得起车。不难看出,这些生活中绕不开的商品价格上涨,带动的税收增加,却隐匿于CPI指数之下。
资本输入是税收收入增加的一大力量。加入WTO10年,中国全面开放的不仅是商品市场还有资本市场。时至今日,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资本输入国。进来的资本要逐利,就要投资。有投资就会有生产、有消费。外部资本输入,形成的生产、经营乃至交易,都进入了我们的国民经济循环。
由于税收涉及国民经济各个环节,可分为对资本和劳动课税两种主要形式。这类输入资本的运行自然带来了税收,而随着资本总量的增加,税收收入也将相应增长。于是就不难解释,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上万亿美元进进出出的资本,对税收收入增加的显著作用。
信息化的征管手段提高了税收征收率。办税服务的信息管理把以前难以征收的税款都收了上来。企业信息可以在税务机关的数据库中全面反映。数据分析下,按年度、按行业和按地区的税收收入比较,能对偷逃税行为进行针对性的预报及纠察。同时,税票的条码化管理,也令以前虚开增值税发票的行为大为受限。这些都是税收增加的技术原因。
总之,减税的方向有必要坚持。在结构性减税框架下,呼唤更全面的减税改革,特别是间接税改革。相信减税的效果将逐步显现。此外,高速增加的税金更期待高速增加的优质公共服务来匹配。对教育、医疗和住房这些大问题,税收虽然还没有能力完全承担解决,但是很多方面可以有多的支撑与保障。(中国青年报,文何代欣)
来源:半月谈网综合 编辑:段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