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名博看成都”——成都印象交流会昨日在平乐古镇开讲
昨日,“名人名博看成都”——成都印象交流会来到平乐古镇。“国家友谊奖”来蓉专家和海外华文名博团,会同《福布斯》亚洲区高管、本地知名企业家、专家学者畅谈天府新区规划及前景,解读成都“最宜人”城市的背后密码。
成都是古典和现代的完美结合
“成都是古典和现代的完美结合!”这是土耳其专家布泽去了东区音乐公园后的感慨,“从一个显像管厂变为音乐广场,印象太深刻了。”德国专家吕宁还是第一次来成都,而成都之前在他印象中还停留在布莱希特的《四川好人》和地图上,“想到成都当然就是熊猫、熊猫、还是熊猫,”吕宁抑制不住对熊猫的喜爱,“这次终于如愿以偿,我爱成都,明年还要再来。”而成都的高速公路也让这个德国人感叹,“整洁、有序,想不到这些典型的德国特色我在成都看到了。”
来自印度的泰米尔语专家恰拉姆最感兴趣的则是成都的高新科技园和天府软件园,实地参观后他惊讶于成都软件产业的发展现状,“我的儿子在印度的TCS公司工作,我在塔塔集团还有很多朋友,回去了我要告诉他们成都有多好,让他们都来成都寻找发展机会。”同样是第一次来成都的还有朝鲜专家金秀泽,一下飞机他就感受到了成都的魅力,“成都的发展太快了,灾区的面貌更让我吃惊,我看到了中国人民团结的力量和成都坚韧的力量。”而来自孟加拉国的毛大海则已经是个中国通了,“我的中文还‘凑合’,我最喜欢杜甫草堂,那里的每一棵树都在讲故事。”
成都应巩固、发展自己的特色文化
“3000多年前,成都邛崃的拐杖和蜀布就已经卖到埃及。”会上,省社科院专家李后强向各位嘉宾介绍成都的一句话让现场发出一阵惊呼,“北纬30度线和漠河—腾冲线的交汇处、世界第一张纸币的诞生地、浓郁的古蜀文化与三国文化……这是成都以前的标签,如今,天府新区又将成为成都新的标签。”
李后强的话引起海内外嘉宾的共鸣,知名博主们表达自己对成都、对天府新区的感受和寄望。长居荷兰的李剑芒认为,成都就是中国的“欧洲”,“成都的悠闲生活、温和气候注定了成都人的本质是悠闲和浪漫的,生活方式最接近于欧洲。”知名博主何与怀则表示,“在成都听到外国专家对中国的赞扬,内心很高兴,建议大家思考求真务实的成都人在经济发展后,要用什么样的文化让人民更幸福的问题。”搜狐网博客总监赵牧表示,“所谓‘五行安树即故乡’,成都就是一个可以让很多人当作故乡的地方,也是个可以悠闲‘发呆’的地方。”
就天府新区的发展建设,名博们也提出了很多创意、想法。名博余以为认为,“天府新区要接力发展,应把物流成本控制好,重点发展航空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而巴金等成都的众多文化名人则让名博杨恒均很向往,“中国经济是从发展经济特区起飞的,建议成都巩固、发展出自己的特色文化。”
天府新区将吸引全球财富投资目光
福布斯集团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Obrien Rogge虽然没能来到现场,也通过视频连线与海内外嘉宾进行了交流。他认为,谈及“一座城市的财富”时不能只看城市的工厂、高楼大厦、各种产业。“这都不是一座城市最宝贵的财富。”在他看来,经历了“5•12”地震的成都,有着独有的坚韧、仁爱、从容和感恩之情,这种城市精神才是成都最宝贵的财富。
“最近,我又听说了成都乃至四川正在规划及建设的‘天府新区’。从相关规划了解到,这里将是一座1578平方公里、600多万人口的新城,而且将是集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三位一体’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他认为,天府新区更广阔的地理空间、更宽裕的环境容量、更良好的生态本底,都将是吸引全球财富汇聚于此的资本。“希望天府新区建设成为中国内陆面向欧亚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西部地区与全球经济、技术、信息、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通道和平台。也希望下次我再来成都时,成都,天府新区又会有不同的惊喜展现在我们眼前。”
来源:成都日报 编辑: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