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中国在线>要闻聚焦
专家称楼市拐点仍需时间确立 调控不会松
2011-10-29 10:29:41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供求转换背后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如此大的新房库存量,表明房地产一定是过剩了。相对于自住需求,就是过剩了”,王小广不认同之前一些部门、机构乃至专家关于房价过快上涨源于住房商品供小于求的判断。

在王小广看来,以城市化为大旗的住房供小于求的判断一直误导着住房制度的设计;以加大住房供应量来平抑房价的举措,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之下,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甚至助长了地方对房地产业的依赖程度。“因过量的货币供给和过度信贷投放,2009年全国平均房价一年增长达50%左右”。

“限购导致了二线、三线乃至四线城市房价的上涨,能说这些城市的住房供应都供小于求吗?如果是这样,那北京、上海等地的新房库存创新高又说明了什么呢?”王小广反问。

在他看来,住房需求和投资需求是可以转换的,正是这种转换,让一些人错失了判断,“或者说成为一些利益相关者为房地产发展‘造舆论’的‘根据’”。他具体分析指出,“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之下,住房需求可以扩大为投资,而在紧缩的环境之下或者对住房市场预期不明朗的情况之下,投资需求是可以转化或者削减的,一味地认为中国的住房市场供应紧张是站不住脚的。”

“现在,这样的误判正在转到保障性住房上面”。王小广以今年1000万套的保障性住房开工量来说,总投资量大约1.3万亿元,而去年房地产市场的投资总量是6万亿元,今年预计会达到7万亿元,其所占的比例不到20%,应该看到,这对处于调控阵痛中的房地产市场而言,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但是,不能夸大其作用。

“原本政策制度设计的双轮驱动,现在看来并没有实现。一些地方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普通商品房的开工量明显下降,有的城市甚至占总开工量的30%不到”,一位密切关注住房政策的房地产商对本刊记者表示,“政策对保障性住房应该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它不是为了宏观调控而生,也不是为了调控房地产市场而建,更不能只是为了完成一项政治任务。”

在他看来,目前政府手上握着这些保障性住房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债务,在公租房不让产权出让等规定之下,现实中这些包袱最终是由企业替政府在“分担”,“不能说没有隐患”。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住房制度”?王小广认为,这个问题目前仍没有解决清楚。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李克强出访朝鲜、韩国
李克强出访朝鲜、韩国>> 详细

各地新闻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深刻总结文化建设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着眼于推动我国文化长远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举措。>> 详细
点击排行
  国信办:在网上兴起学习六中全会精神热潮
住建部:住房限购不得已 信息系统完善后将取消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