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中国在线>西北地区
大山深处的“史铁生”
2011-10-28 17:18:11      来源:新华网宁夏频道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大山深处的“史铁生”

王雪怡正在村口的树下和弟弟聊天,膝上还放着自己喜爱的书,书不离身是他多年来的习惯(10月26日摄)。

坐在自家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里,王雪怡拿着一厚叠自己作品的打印稿,向访问者讲述着自己的作品。轮椅上的他神情安详,丝毫看不到这位农民作家所经历过的“史铁生”般的痛苦。

“如果没有文学,我肯定坚持不到现在。”王雪怡一边翻着刊登他首部作品的期刊一边说。1979年,年仅19岁的王雪怡在工地上被塌方的石块砸中脊柱,导致终身瘫痪。年轻的生命突然间被无情地按在了床上和轮椅上,这让王雪怡无法接受。幸而,王雪怡生活的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传承的文学传统,让他找到了活着的方向。宁夏西海固地区西吉县虽然土地贫瘠、生态恶劣,但是这里却有着浓厚的文学氛围,悠久的文学传统。文学启发着这里的人们,也点亮了王雪怡的生命之灯。

1984年,王雪怡的作品第一次被报纸刊登出来。从此,王雪怡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开始不停地创作。虽然身处贫瘠的大山深处,信息闭塞,但创作灵感却有如泉涌。20多年来,王雪怡写了很多,但是发表的却仅仅只有十几万字,很多作品投出去都是石沉大海。他坦言,他所生活的西海固农村正是他灵感的来源。“我不停地写,就是把写作当做精神寄托,没想着能发表,也没想着用它来赚钱。”王雪怡说。

作为一个残疾人,创作过程的艰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由于在轮椅上不能坐太长时间,王雪怡就经常趴着创作。一直负责照顾王雪怡起居的弟弟王伟说:“有一次,大哥在写中篇小说《茴香草》的时候,趴的时间太长,我帮他翻身一看,炕上血迹斑斑,原来他竟然把自己的胸膛都硌破了。”在艰苦的条件下笔耕不辍,坚持了20多年后,王雪怡的身体终于无法支持他继续创作,现在他的左眼几乎失明,右眼视力也严重受损,“每天我的眼睛只能支持两个小时,看书或写作超过两个小时,就基本上什么都看不见了。”言语间,难掩深深的遗憾。

“文学让人强大,文学使人安详。”而正是对文学的热爱,让王雪怡少了对命运的抱怨,多了对生活的热爱。临别时,面对记者对他“草根史铁生”的称呼,王雪怡连连摆手说:“我是个山沟沟里的农民,怎么能和大作家史铁生相提并论。非要说我们有相同点,那就是我们都把文学当做自己的生命。”

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大山深处的“史铁生”

王雪怡正在床上看书。每天早起看书,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10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李克强出访朝鲜、韩国
李克强出访朝鲜、韩国>> 详细

各地新闻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深刻总结文化建设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着眼于推动我国文化长远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举措。>> 详细
点击排行
  住建部:住房限购不得已 信息系统完善后将取消
2020年中国或有世界唯一空间站 正选拔女宇航员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