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提前掌握重要经济数据有时能决胜商场,因此,近年来不少唯利之徒不惜冒违法风险,屡屡盗取国家重要经济数据。最近,又有两名国家干部因此而被绳之于法。
犯罪成本小利益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明确规定,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都有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任何危害国家秘密安全的行为,都必须受到法律追究。国民经济主要数据在正式发布前,属于国家秘密。然而,总有人敢铤而走险进行泄密,原因只有两个字——利益。
看孙振、伍超明二人案件发现,他们的泄密对象都是证券行业从业人员。宏观经济数据对一般百姓而言不算什么,对证券行业从业人员却意味着可观的经济利益。
据该行业有关人士透露,看似简单的一个数据,有可能创造一个投机性交易机会。比如,在债券市场,若获得的数据较市场预期悲观,则提前卖出以控制风险,若获得的数据比市场预期乐观,可先期购入以获利。还有,证券公司的研究员如果总是能准确掌握宏观经济数据,就可以获得基金更多的“分仓”收入,也有更多的客户愿意跟着他,还能获得公司的奖励。
中国行为法学会副秘书长陈惊天博士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重要经济数据的流转环节多,监管难,重要经济数据的犯罪成本小,利益大也是造成泄密案件屡屡发生的原因。陈惊天说,刑法关于涉密犯罪的规定还是比较完备的,但是犯罪的一般预防的效果是与“违法必究”得到实践印证的程度呈正向关联关系的。实践中查办泄密案件存在发现难、取证难、立案难、处理难的问题,使得打击犯罪的力度跟不上去,被查处的比例小,犯罪成本自然很小。犯罪成本小利益大的客观环境容易使人铤而走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