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种玉米后收入锐减,盼望哪天还种水稻呢。”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南关蒙古族乡长阁村村民孟宪堂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虽然实施“稻改旱”已经四年了,可是孟宪堂投入3万多元买的一台碾米机至今没有卖掉。他经常到库房里打扫灰尘和蛛网,为防止机器生锈,还时不时让机器空转一下。
位于坝上地区的丰宁,地处北京上风上水地带,每年为密云水库贡献56.7%的蓄水量。为减少耗水作物,这里从2007年开始实施“稻改旱”工程。目前,全县九个乡镇共3 .6万亩稻田改种玉米,每年可节约用水2500万立方米,每亩获得北京市补贴550元。
长阁村人均不足一亩地,已全部改种玉米。党支部书记李长国算了这样一笔账:稻田原亩产大米1000斤,按市价2.5元/斤算,毛收入2500元。改种玉米后,平均亩产1000斤,按9毛钱的市价算收入也就900元,加上补贴550元,毛收入最多1500元,相比种水稻至少亏1000元。“‘稻改旱’以前,村民人均年收入1200多元,如今才700元多点,又成贫困村了。”李长国无奈地说。
县水务局局长徐顺臣说,“这里的农民朴实厚道,只要对首都有利,牺牲个人利益都可以理解,但补贴低,造成收入落差确实不小。”他认为,让农民心里不踏实的还有一点,北京实施“稻改旱”补贴政策具有不确定性,一年一定,应建立长效机制,让农民吃颗定心丸,不能让人饿着肚子保护生态。
在丰宁,限制性政策还不止“稻改旱”一项。“北京头上一盆沙”曾是对这里一些地区脆弱生态环境的准确描述。十年来通过推行退耕还林、禁牧措施,生态环境大为改观。据当地林业部门统计,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任务35.5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7.4%提高到2010年的43.7%。
然而一些农民说,现在天蓝了、山绿了、沙少了,他们收入也少了。在小坝子乡槽碾沟村,《经济参考报》记者看到不少用砖盖起来的羊圈都闲置着,里面堆起了柴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