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情况怎样?过去听村干部说,形势一片大好。老百姓有啥愿望?过去听上访群众说,好像很杂碎。这十几天挨家挨户访下来,村情民愿不再是‘小马过河’,既不像村干部说得那样好,也不像上访群众反应得那样杂,今后村里工作该怎样做,党委政府该做啥,心里越来越有底儿。”说起正在进行的“万户大走访”活动,宿城区仓集镇组织委员周利的话很风趣。该镇以开展“三解三促”活动为契机,组织全镇机关干部、邀请区直挂钩单位领导参与,请老党员、区党代表和人大代表监督,对全镇所有农户进行了一户不落的走访。截至目前,该镇已完成总户数的91%,梳理共性问题8个,个性问题179个,解决亟待处理问题76个。
村情:村里事办得好与坏,九成靠着“村官”带
8月29日,“万户大走访”第一天,下了一夜的大雨到清晨6时镇预定出发时间也没停歇。由76名镇干部组成的访谈队伍,每人怀揣《惠农政策汇编》和《万户访谈问卷表》冒雨准时赶往访谈村。在这场雨中,11个村居干部们以不同的表现,为参访干部提供了现场答案。
是夜,学校村村支书沈习武带着5名村干部彻夜未休,在暴雨中完成了疏沟挑渠工作,村里所有农田都未积水。也是此刻,梁周村村民请村干部疏通加油站后淤积的水泥管,村干部以加油站不允许、村委会没钱为由拒不作为,100多亩农田被淹。副镇长李艳刚到村里就接到投诉,她请来2位村民,不到一百元解决了百余亩农田积水问题。
“过去村里事难办,村干部就一句话‘老百姓不配合’。这么一走访,哪那么简单?说村民不配合,90%的问题出在村干部自己身上。”访谈前后,副镇长李艳对村里工作和村民的认识来了个“180度”大转弯。“群众,是那么好的群众,关键看村干部做事用不用心,处理问题公不公平,能不能真心为老百姓着想。”这是所有参与大走访活动干部的共识。
民愿:拆旧房盖新房过得要像城里人,但要便于生产
“大家换下皮鞋,穿上靴子,用脚一量,就知道农村建设的问题所在。”提起雨中走访,宣传委员胡玉玲感受颇深。
“80%以上村民巴望拆旧房盖新房,前提是便于生产生活;道路、水利欠账太多,农村基础设施亟待改善;30年不变的土地政策,导致部分人家人少地多或人多地少;群众仍然太穷,村里赚钱路子太少,得想法子让村民在家门口赚钱。”副镇长孙业波的《民情日记》上,记载着他的心得体会。
“我走访128户群众,百余户村民希望拆旧房盖新房,但不愿到镇上集中居住。大家一致要求规划居住要便于生产生活,房子统一样式由各家自己盖,一来利用旧材料,二来亲邻齐上省人工,要是政府能像城里人买房那样给每户一点建房贷款,就更好了。”农机站老同志裴焕乔告诉笔者。
“农村奔小康的路会很艰难、很漫长。不仅是富裕程度的问题,还有群众传统观念的制约。”印鉴是今年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村官,他访谈了173家农户,一面是群众对高质量生活的期望,一面是群众对新事物的难以接受。在“您认为村办公场所该如何使用” 的问题上,很多村民建议设棋牌室,备健身器材,让村部成为大家活动、聚会的场所。一位回乡居住、爱运动的老干部告诉印鉴,大家笑话他运动是“抽风”,自己得躲着村民做运动。所以,印鉴认为,促进村民传统生活观念转变很重要。
启示:干部群众就是“肉脸对肉脸啃”的交情
走访期间,镇党委书记王超在农户朱长华家吃住5天,交搭伙费,家里吃啥他吃啥。早晨面条,中午米饭加一素菜,晚饭玉米面稀饭搭萝卜干。这样的生活,朱长华很知足,唯一希望是门前能有条水泥路。“村民大多过着朱长华家一样的生活,比他们困难得多的农户各村都有。农民还很辛苦,生活还很不易,面对困难群众生活的艰辛,我深深自责,怨自己的工作还没做细做实,深感今后的工作压力巨大,仓集镇今后的发展道路任重道远。”走访让王超愈来愈感到重任在肩。
8月23日,镇长宋耀林走访5位建国前老党员,为他们每人送去慰问金2000元,并让村支书针对五位党员提出的道路问题拿方案,力争早日解决。 8月26日,李艳走访梁周村老党员夏品三,谈话进行4个小时,谈毕,老人心情舒畅:“十几年没人听我说话,这些话憋了这么久,能让领导知道,俺心里舒坦!”
“农村可不就是这样——什么干部不干部的,大家都是老百姓,凭的都是‘肉脸对肉脸啃’的交情。”学校村支部书记沈习武真诚地告诉笔者。
“这次一家不落的走访,就是要直面现实、直面群众,把所有的底摸上来,把所有的意见带上来,把所有群众的要求拎出来,踏实办好群众急盼的事。”王超的话掷地有声。‘大走访’活动分走访排查和解决处理两个阶段。走访问卷涉及14个方面问题,必须由每户“当家人”答题,答卷保密封存不让村干部经手;后期问题解决由11名退休干部、区党代表和人大代表监督,进行群众满意度测评,低于95%的村限期整改,直到群众满意为止。
来源: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记者 蒋爱中 通讯员 王祖成 朱兵 罗鸿)编辑: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