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中国在线>东北地区
文化产品生产繁荣发展培育打造文化产业品牌
2011-10-14 13:56:49      来源:中国吉林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多年的实践证明,通过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充分调动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我省在文化产品生产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文化产品生产繁荣发展

“吉林期刊现象”引关注

据了解,长影集团精心打造的《大太阳》和《辛亥革命》被确定为纪念建党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献礼影片,《辛亥革命》正在全球上映。《火车一响》、《翻过那些山》、《薛文化当官》、《幸福并不遥远》、《巧娶媳妇》等农村题材数字影片得到了中宣部的肯定。吉林省影视剧制作集团2010年拍摄的电视剧《永远的田野》在央视1套黄金时段播出,《把日子过好》、《花开的美丽季节》、《天地民心》等3部电视剧在央视8套播出。“吉林期刊现象”引起业界广泛关注,涌现出一批读者认可度高、市场竞争力强、品牌影响力大的优秀期刊。期发行量超过10万份以上的期刊已达20种之多,超过50万份的5种,其中《意林》已过百万份。培育出像《演讲与口才》、《杂文选刊》等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的期刊近20种。

吉林省歌舞团创排的具有东北民族风情和吉林地域特色的大型原创歌舞《长白神韵》于今年“两会”期间在北京首演,李长春同志观看演出并给予高度评价。9月份赴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参加中俄“吉林文化周”演出,受到观众广泛赞誉。舞台艺术方面呈现出活跃的发展势头,京剧《牛子厚》成功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填补了我省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设立以来在该项目上的空白。与此同时,东北风“二人转”艺术团等民营剧团也得到快速发展,在2010年举办的首届全国民营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中,进入14台进京演出剧目之列,得到首都观众的广泛赞誉。

加大文化产业资金支持

完善产业发展保障措施

坚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改善民生、促进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大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和“十二五”是吉林重点文化设施的集中更新建设期,也是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2008年以来,省市县三级共有27项重大城市文化基础设施竣工并投入使用,目前在建25项。省演艺中心、省文学艺术中心、“二人转”博物馆等重大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列入“十二五”规划。新改扩建61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农村文化大院4800家、农家书屋7030个。5089个行政村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网点达到8792个,覆盖全省85%的行政村。创新运行机制,组建图书馆联盟,建立县(市)、乡(镇)总分馆制,文化部、教育部、科技部推广了这一做法。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每年送戏下乡3000余场,覆盖600多个乡镇和40%以上的村屯。

近年来,我省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由每年1000万元增加到3000万元,各市(州)和有条件的县(市、区)也都积极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贴息和专项补助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新设立2000万元吉林省文化产业投资引导资金,并以其为种子资金,正在发起设立基数为2亿元的吉林省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鼓励文化企业通过银行贷款、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投资开发战略性、先导性文化产业项目。2009年6月,省委宣传部还同中信银行长春分行签署了30亿元授信额度的战略合作协议,完善我省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解决文化产业发展遇到的资金“瓶颈”。近年来,省里累计拨付专项资金2亿多元,用于协调解决和消化历史债务,为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同时,研究制定《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吉林省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和人才队伍建设等专项扶持政策,为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力保障了改革和产业的发展。

大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

推动吉林文化“走出去”

目前,我省将全面完成中央确定的改革任务。按照中央关于“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巩固提高、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总体要求,在全面完成出版、发行、电影制作等领域转企改制的基础上,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运行机制改革创新、培育自主经营、富有活力的文化市场主体。

大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未来五年,全省要力争培育2-3家资产规模超过100亿元的文化企业,培育3家以上的上市公司。同时,大力支持民营文化企业、中小文化企业的发展,注重在改善发展环境、主动提供服务上下功夫,加强政策引导,消除壁垒,降低门槛,放宽准入,积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发展壮大一批专精新特的中小文化企业,形成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格局。

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十二五”时期,将重点谋划实施100个超亿元的文化产业项目,打造50个左右大型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引导项目向园区集中、企业向基地聚集,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群,壮大我省文化产业整体实力。

培育打造文化产业品牌。实施文化品牌建设工程,坚持品牌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制定我省文化产业品牌建设十年规划和文化品牌建设实施意见,建立文化产业品牌认定标准和评价体系,引导、鼓励文化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名牌商标,培育一批名牌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推动吉林文化“走出去”。

着力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服务平台。优化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训,探索实行更加灵活的文化产业人才政策,加快培养一批文化产业领军人物,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积极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来源:中国吉林网   编辑:许银娟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2011第四届中英互联网圆桌会议
>> 详细

各地新闻
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决心。>> 详细
点击排行
  王珉当选辽宁省委书记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召开经验交流会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