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幅
重庆平均增幅 跃居全国第一
2008年之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部分地区为了帮一些企业渡过难关,暂缓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直到2010年开始,各地才纷纷上调最低工资标准。
2010年全国共有30个地区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长幅度为22.8%。
从今年开始,又进行了新一轮工资调整,全国21个地区平均增幅在20%以上。
其中,重庆的平均增幅高达30%以上,位居全国第一,北京的平均增幅也在20%以上。
专家分析
本身发展缓慢 力图缩小差距
西部的重庆等地最低工资标准增幅较大。
冯英说,这是因为,这些地区本身发展相对缓慢,如今缩小贫富差距是大势所趋,已是各地政府的共识,各地政府都在作出积极的努力。
以增幅第一的重庆为例,首先,近几年重庆经济发展较快,成渝经济区等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根据规划,成渝经济区未来发展目标是,力争到2015年,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
其次,重庆还力图缩小贫富差距。重庆市最近召开的一次会议明确强调,要用更大的力度落实 “民生10条”、把共同富裕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缩小贫富差距。
此次会议上也提出,要“建立最低工资标准正常增长机制,要由现行的两年一调改为一年一调,使职工工资与经济增长同步”。
周清杰分析说,大幅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不仅可以留住当地劳动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依靠充足的劳动力,大力发展生产力,缩短与其他地区经济上的差距。
低收入群体对价格更敏感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工资福利研究室副主任岳颖分析称,2007年下半年开始,我国CPI出现比较明显的上涨。
于是,今年各地掀起“加薪潮”。
冯英说,越是低收入的群体,对物价波动越敏感。尤其是食品类价格的上涨,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基本生活。
近年来,以食品类价格上涨为主导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低收入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受居民消费价格,尤其受食品类价格的影响较大,劳动者基本生活费用开支压力增大。
适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有利于消除物价上涨对低收入劳动者基本生活的影响,保障低收入劳动者生活随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让低收入劳动者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