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国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体育、农林水利、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城乡社区事务、粮油物资储备、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出合计达到59601.82亿元,占全国公共财政支出的2/3。其中,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体育方面的支出合计29256.19亿元,比2009年增长21.1%,占全国财政支出的32.6%。
此外,还有1/3的全国公共财政支出约合30272.34亿元,主要用于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国防、外交以及资源勘探、电力信息、国债利息、金融监管等支出,这些方面的支出是公共财政必须予以保障的,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所需要的。
民生支出增加,人们的受惠感受有差异,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支出项目不可能实行普惠式的“全覆盖”
近年来,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连续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平均增长10%,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60%的县。加快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惠及2.45亿城镇职工、2.1亿城镇居民和8.32亿农村居民;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所有适龄儿童都能“不花钱、有学上”……这些年,财政部门用于民生领域的投入确实在大幅增加。
2011年,财政部门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的支出合计10509.92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加上农业水利、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支出,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出合计约占中央财政支出的2/3。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广大农民和群众对近年来政府出台的强农惠农政策和惠民政策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也有一些群众对民生改善的感受没有那么强烈。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朱青教授认为,人们的感受不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支出项目不可能实行普惠式的“全覆盖”。也就是说,对于某一项民生支出来说,有些人能够享受到,有些人享受不到,感受自然不同。
比如,这几年,国家取消农业税,增加种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等制度,这些举措是针对农民的,农民的生产、生活确实有了很大变化,城里人的感受可能没有那么强烈。同样,这两年政府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主要解决的是城市低收入者住房问题。还有,这次个人所得税法修改,将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提高到3500元/月,对中等收入者减税力度最大,他们的感受就会强烈一些;而月薪2000元以下低收入者则没有感觉。
北京大学财政学系刘怡教授认为,财政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出不可能平均用力,而是要积极发挥财政支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更多地惠及中低收入者。同时,要改善民生,除了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外,相关的体制机制改革必须跟上。只有加快体制机制改革,财政资金才能更好地发挥效益,人民群众才能够进一步获得应有的保障。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张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