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的高原奇葩——西藏和平解放60年来文学事业发展综述
目前,西藏各类文学创作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一批以藏文创作为主的文学新人脱颖而出,创作出了一批反映西藏历史和现实题材的文学作品……
从代代相传的民间文学到蔚为大观的作家文学,西藏和平解放60年来,我区文学事业显示出了蓬勃的生机与旺盛的生命力,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西藏文学如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迎接着灿烂而辉煌的春天。
新旧诗歌 折射历史
被誉为“歌舞之乡”的西藏,自古以来民歌浩如烟海。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文化的发展,西藏的诗歌逐渐从古老的民歌发展为了现代诗歌。以1951年为标志,西藏的诗歌创作进入了新的时代,内容焕然一新,形式也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涌现出了一批新的诗人作家群和诗歌流派。
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诗人擦珠·阿旺洛桑及其代表作《金桥玉带》,这篇叙事抒情诗描绘了修筑康藏、青藏两条公路的全过程。而饶阶巴桑的《步步向太阳》则歌唱了百万农奴翻身解放后的幸福生活。
上世纪80年代后,社会出现了新的气象、新的信息,也成就了一批新的年轻诗人,创作了独具特色、在全国影响深远的“雪野诗”。
进入新世纪后,诗歌创作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蕴育了像伍金多吉这样的诗人,他的诗歌质量上乘,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其代表作《高原的风》深邃而浪漫,梦幻而唯美,开创了新的诗歌风格。2008年,他的诗集《雪域抒怀》荣获了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
壮观小说 反映时代
进入上世纪80年代,我区小说创作进入了繁荣时期。降边嘉措的《格桑梅朵》、色波的《圆形日子》、扎西班丹的《明天的天气一定会比今天好》等长篇小说的发表,从不同角度深刻地描写了在旧社会奴隶主的残酷统治下广大农奴妻离子散的悲惨命运,也反映了获得解放的翻身农奴及其后代在新社会当家做主的幸福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西藏的“魔幻小说”,这是西藏新时期文学留给中国文坛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以扎西达娃和色波、马原为首的青年作家学习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叙事技巧,结合西藏奇特的自然环境和藏族文化沃土,推出了《西藏,隐秘岁月》、《西藏,系在皮绳扣上的魂》、《幻鸣》、《没上油彩的画布》等小说,使西藏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蜚声中国文坛,开启了中国魔幻现实主义的先河。
很多优秀作品在国内荣获各种奖项,如扎西达娃的《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获得了1986年至1987年度全国小说评奖一等奖;益西丹增的长篇小说《幸存的人》,荣获全国第一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长篇小说奖;藏族女作家央珍的长篇小说《无性别的神》,荣获1997年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少数民族第五届文学创作骏马奖”,并被改编为20集电视连续剧《拉萨往事》;西藏著名作家次仁罗布的短篇小说《放生羊》,2010年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优美散文 谱写辉煌
除了诗歌与小说,散文也让西藏文学呈现出了别样魅力。
提到西藏散文,不得不提到马丽华,她是西藏散文创作的集大成者。她著有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等。曾于1992年、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等。
散文创作方面,除了马丽华之外,比较活跃的作家还有白玛娜珍、白玛玉珍、格央、平措扎西、加央西热、王剑箫等。其中,格央的散文集《西藏女儿》、加央西热的《西藏最后的驮队》、王剑箫的散文还分别获得2003年第二届“春天文学奖”、 2004年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和2004年第二届“冰心散文奖”。
据不完全统计,西藏和平解放60年来,我区各族作家在国内外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诗歌集、神话童话集百余部,文艺作品近3500篇,其中藏族作家的作品占一半以上。目前已有数百部作品获国际、国内和地区性大奖,部分作品还走出国门,以多种语言文字译介到海外。
来源:西藏日报 编辑:邓京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