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购阻力:“两头热中间冷”的利益博弈
记者调研发现,当下二、三线城市限购呈现“两头热中间冷”的特点,即中央政府重视、老百姓期盼,但一些地方政府却态度消极,处于“嘴上拥护、暗中抵触、不推不动”的观望状态。
对此,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等学者解释说,房价背后存在复杂的社会再分配关系,特别是涉及地方政府的经济利益和政绩诉求。地方政府是否支持“限购令”,最大压力来源于土地、房产税及房地产业拉动的财政收入。
“如果韶关实行‘限购令’,当地房地产市场将会遭遇重创。”韶关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坦言,“韶关市今年承担了14000多户居民棚户区改造任务,近20亿元的改造资金缺口还需要市里通过土地出让等多渠道筹集解决。”
这位负责人分析说,从地方利益出发,选择“限价”的影响较小,但“限购”会直接减少成交量,土地就不好卖了,从而危及地方财政收入,担心地方经济“受不了”。
尽管一些地方政府不希望“入围”限购名单,但也在为能否完成年初提出的房价控制目标担忧。一些地方官员表示,当“限价”执行不力时,再推出“限购”也不迟,否则房价过高也会被上级部门约谈问责。
事实上,即便“入围”限购名单,也有部分地方在“暗度陈仓”。上海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说,即便在二、三线城市中率先“限购”的台州市,也是“限新房不限旧房,限市区不限郊区”。
与台州相比,浙江衢州市近日发布的“限购令”更宽松,由“限三”变为“限四”,即在衢州市区有3套及以上房子的本地人,才不允许在市区买房。
而此前执行限购政策的一些省会城市,也为自己留下“松绑空间”。像石家庄市,限购范围是除了正定新区之外的主城区,同时放开了户籍制度。有关专家认为,“这是为了在满足限购规定的框架下,保证市场的基本成交量。”